【亞太日報 姬婧瑛】近日,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在深圳創新發展研究院智庫報告廳首次公開闡述“創新發展新思維——產業嫁接論”研究課題,汪建提出在生命經濟時代,中國有機會引領世界,“能不能在下一個經濟時代發展中,我們采取一種更加穩健、超前的模式,而不要再去追趕,而是先行一步,就是生命經濟,一個會有全球影響里的全新發展階段。”
汪建
尷尬中領跑
中國基礎科研走過的路,分了三個階段,起初是“扛樣槍走別人走過的路,打別人剩下的鳥”的“填補空白”階段;后來是扛洋槍“走自己的路,打自己家的鳥”的“中國特色”階段,對全球影響力有限;華大基因這幾年是“扛洋槍打洋仗”階段, “華大這幾年到了深圳,看起來耀武揚威,其實是受制于人,說得不好聽就是一個勞務輸出,發了很多的論文,但設備是人家的,消耗品是人家的,干了半天還是人家的本事大。”在汪建看來,這實際上就是目前中國基礎科學的現狀。
2012年開始,華大基因遭遇國外的技術、設備封鎖,“華大基因通過并購,自力更生、消化吸收,國產化,終于走上了一個今天我們可以說我們‘扛土槍打洋仗’,終于可以到了一個有全球有影響力的全新發展階段。”汪建說。
除了以上遭遇國際“貼牌”尷尬,華大基因還面臨經費投入不足的尷尬。
“北大清華去年的科研經費平均起來是150億的科研經費,我們從深圳市拿得最多,從廣東省也拿了一些,從社會上也拿了一些,但是加起來研究不到1個億,是北大清華的1/100不到,也是其他那幾個學校浙大、中科院、復旦、交大的1/100左右的經費。但是我們在全球排名上超過了他們,我們在企業界非專職科研機構對世界的貢獻,我們排全球第一。”汪建說華大基因是有理想的“小三”。另一組數據是,華大基因在基礎研究方面占到整個深圳市的48%,而其在深圳市拿到的科研經費僅占深圳市的0.48%。
低經費投入卻收獲高產出。據悉,華大基因目前累計發表論文超1504篇,SCI收錄的有1414篇;在《自然》、《科學》、《細胞》、《新英格蘭醫學》上共發表文章213篇,穩穩站在基因研究的第一梯隊。2015年,英國自然出版集團首次發布科研合作分值以及全球科研合作情況,華大基因超越IBM、羅氏、三星、諾華制藥、葛蘭素史克等世界一流企業,位列全球產業機構合作排名首位。
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2月,華大無創產前基因檢測覆蓋全球62個國家的2000多家醫療機構,共檢測92萬多例,準確率達99.9%。正如汪建所說,在基因研究的馬拉松比賽中,華大基因處于第一梯隊,時不時還能領跑。
“產業嫁接”的深圳邏輯
“我們提出三個百萬計劃,深圳的未來發展有三個巨大的短板,第一個是教育,第二個是醫療,第三個是基礎科研。“汪建說。
他提出深圳短板的解決辦法,第一,高等教育與前沿科技零距離。第一個是要零距離,第二個要追趕,甚至教育要跟科技競賽;第二,要推動精準醫療;第三,科研與產業嫁接。
“產業嫁接,我們現在出生缺陷貢獻率可以到30%、50%,是不是上千億、上萬億的市場?誰來幫我們?誰來嫁接?這是一個服務行業,需要大量的嫁接。心腦血管病、腫瘤的控制也是千億、萬億的市場,抗衰老千億、萬億,我們建立了哪些國家標準,哪些世界標準,我們世界性標志成果是什么?”汪建指出,目前深圳在對外引進的一些知名大學以及新型醫療機構都并未真正產生革命性的影響和變化,而華大基因目前已經有大量的基礎研究成果,但未來的發展同樣也需要教育、醫學以及創新科學的支撐。
“科技可以支撐教育,科技對教育嫁接一定發展快。”汪建說。這就是我們提出“嫁接論”的核心想法,我們希望我們的大數據、我們希望我們這幾個領域有更多的合作者,一個是造福人類,一個是讓我們企業全面地成長起來。但是這個組織,醫藥方面的這個上面的組織他跟安卓的那個做法有一個重大的區別是,他面臨著政策法規的管制性要強得多,你不在這個領域他不讓你進來,不可能進來。這就是剛剛那位記者問的問題,我沒法回答她,只能正面回答她。
汪建透露,華大基因在探索新型農業發展模式和新生兒基因缺陷檢測,以及建立基因身份證等方面都在作出努力,其對全球農業基因組的貢獻超過70%,建立了這個精準醫學聯盟來預防新生兒出生缺陷。
基因編輯已被國際列為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這是國際道德約束,在這一背景下,轉基因食物能不能吃的問題已經很過時,汪建強調。在被問到到未來基因檢測應用市場有多大時,汪建表示不要問市場有多大,而要關注我們的科技能為人類帶來多大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