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诺贝尔官网消息,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日裔英国当代作家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石黑一雄是当代最知名的英语作家之一,与奈保尔、拉什迪并称“英国文坛移民三雄”,曾在1989年凭借《长日留痕》获得布克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称:“石黑一雄凭借情感丰沛的小说作品,在我们与世界连为一体的幻觉之下发掘深渊。”
获奖后的石黑一雄在接受BBC采访时称,诺奖是一项“巨大的荣誉“,这意味着他正“跟随着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们的步伐”。他还说到:“世界正处于一个非常不确定的时刻,我希望所有的诺贝尔奖项都能像此刻一样,成为某种正面的能量。如果能为这种正面氛围贡献出一些力量的话,我将会非常感动。”
石黑一雄1954年生于日本长崎,5岁时跟随父母迁居英国,直到22岁才回到日本,并在1982年成为英国公民。他曾在大学期间从事社工,帮助西伦敦无家可归的人们,并在当时向BBC投交了一个时长半小时的广播剧本,虽然被拒绝了,却得到了一些“鼓励的反馈”。
石黑一雄的第三部小说《长日留痕》为他赢得了国际声望,小说的英文版本销售过百万册,不仅斩获了布克奖,还被改编成了电影。他的另一部小说《别让我走》富有强烈的科幻色彩,讲述了一个为器官移植而克隆人类的故事,改编电影在2010年搬上银幕。《长日留痕》和《别让我走》的中文译本最早于2003年和2007年由译林出版社译介出版。石黑一雄最近的一部小说《被掩埋的巨人》出版于2015年,2016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
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赔率榜一度风平浪静,领跑者都是“老面孔”,例如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肯尼亚流亡作家恩古吉·提安哥、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等等,增加了人们猜测结果的难度;唯有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和中国作家阎连科首次进入赔率榜前列,令人浮想联翩。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从未在榜单露面的石黑一雄最终捧得该奖。
回顾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大爆冷门,颁给了美国音乐人鲍勃·迪伦,鲍勃·迪伦由此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音乐人。迪伦获奖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许多争议,乔伊斯·欧茨、斯蒂芬·金、萨尔曼·拉什迪等人纷纷表示,迪伦是“吟游诗人的继承者,这是一次伟大的选择。”《纽约时报》则发文称“迪伦重新定义了文学的疆域”。
石黑一雄远比鲍勃·迪伦更加“正统”,实际上却是一位跨媒介作者。在法国,石黑一雄与爵士歌手斯塔塞·肯特(Stacey Kent)的合作唱片大获成功,此外,他还为电视台和广播台撰写剧本。
那么,瑞典文学院是在用诺奖来“拓展文学的疆域”吗?从近年来的表现看或许确实如此。2015年诺奖得主、白俄罗斯记者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也并不严格属于文学,而更偏向社会政治报告,人们有理由相信,瑞典文学院将找到更多样的“文学的形式”。此前《华盛顿邮报》曾作出猜测,包括改编作品、跨媒介作品,甚至是漫画等等形式的作品,都有可能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从1901年至今,诺贝尔文学奖已经颁发了111次,此间还曾出现过2次二位作家共享诺贝尔文学奖的局面。从年龄上看,诺奖得主的平均年龄是65岁;以性别来说,共有14位女性作家获奖;从写作语种上来看,114位文学奖得主中有29位用英语写作、14位用法语写作、13位用德语写作,还有西语作家11位,也就是说,用英、法、德、西语写作的作家在文学奖得主中占据绝对优势。
因此,诺贝尔文学奖曾被批评为“欧洲专属”,虽然瑞典文学院早在1984年就已经声称,他们正在努力让奖项“全球化”,非欧洲语言写作的作者人数正在逐渐上升。历史上曾有两位作家拒绝接受诺奖,分别是1958年获奖的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和1964年的保罗·萨特。每年12月10日,诺贝尔奖得主都会前往斯德哥尔摩接受瑞典国王颁奖,并在酒会上发表获奖演说。
(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