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住就业,让9亿张吃饭的口变成9亿双创富的手

新京报网

text

“中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人均年收入是3万元人民币,但是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1000元在一个中等城市可能租房都困难,现在又碰到疫情,疫情过后民生为要。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没有就业那就是9亿张吃饭的口,有了就业就是9亿双可以创造巨大财富的手。”5月28日下午,李克强总理在记者会上答记者问时提到的一组数字,引发了广泛关注。

“6亿人月收入1000元”,这或许是统计学维度的寻常数字,但在总理记者会上被点出,仍颇具冲击力。某种程度上,这也直观地反映出保基本民生的重要性。

而保民生的关键就是保就业,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先有就业,而后有增收。所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强调,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强化,各地要清理取消对就业的不合理限制,促就业举措要应出尽出,拓岗位办法要能用尽用。

正如总理指出的,“没有就业那就只是9亿张吃饭的口,有了就业就是9亿双可以创造巨大财富的手”。这句话也道出了就业对劳动力要素激活的价值、对保基本民生的意义:也只有稳住了就业,这9亿劳动力的人力资源红利才能被充分发掘,民生才能持续得到改善。

应看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未提经济增速具体目标,原因之一就是“它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 ‘六 稳’、‘六保’。”众所周知,在“六 稳”“六保”中,就业均被排在第一位。而要让9亿劳动力“有就业”,激活9亿双“创造巨大财富的手”,破除对就业的不合理限制,最大限度解除对就业创业的束缚,无疑是极为重要。

今年中国确定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虽然比去年低,但受疫情和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影响,要实现并不容易,而今年4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已经是6%。这是当前必须直面的就业形势。而在微观层面,“一些个体工商户,已经歇业几个月了。一些外贸企业现在没有订单,影响员工就业”,这些非常具体的民生诉求,也要求政府必须把做好就业、把无数家庭“天大的事”,放在心上。

所以,“促就业举措要应出尽出,拓岗位办法要能用尽用”;“为了稳住现有就业岗位,政策上要能用尽用,投入的钱也是最多的”。比如,今明两年将有3500万人次通过失业保险结存来进行岗位培训;要让今年毕业的874万人大学生成为“不断线的风筝”,持续为他们提供就业服务;对农民工,不论是在常住地还是返乡,都要给他们创造就业的服务平台……这些都是从政策和投入角度,为就业托底。

除此之外,让“9亿双创造财富的手”的潜能尽情释放,也还要为他们解除束缚。“人民群众中有无穷创造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推力就是劳动力资源规模大的人口红利。而中国民众身上的巨大的创造力和活力,更是我们每次渡过“难关”的底气。就此而言,“用改革的方式”,进一步打破限制社会活力和创造力迸发的条条框框,不仅能够提升就业容量,也能够为经济企稳提供强大支撑。

如近几年,随着外卖、网约车司机等职业的走红,“零工经济”已经成为稳就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就业人数高达2亿。而最近备受关注的“允许临时占道经营”话题,也让“街边经济”“夜间经济”再次火起来,“西部有个城市,按照当地的规范设置了3.6万个流动商贩的摊位,结果一夜之间有10万人就业”。

可以说,不管是培育新业态,还是扩宽传统业态的发展空间,都是“放水养鱼”,是做大社会就业蓄水池不可或缺的路径。当然,这方面需要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为新业态提供更宽松的发展环境,并在社会管理上保留更多弹性空间,真正让社会的创造活力与民众的“勤劳”,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

与此同时,也该进一步提升对稳就业重要性的认知。做好就业工作,需要政府部门做更多服务,提供更多资源,打破更多的机制束缚,但是,它不仅是为了满足9亿劳动力和无数家庭的生活需要,反过来,“9亿双可以创造巨大财富的手”也是一切发展的根基,是社会进步最重要的推手。

因此,在新的发展情势下,一手做好就业服务和投入,一手破除对就业的不合理限制,真正让9亿劳动者“有就业”,是改善民生之需,也是全力激活蕴藏在民众手中不竭力量的必要之举——也只有保住就业基本面,才能更好地助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