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27日發表題為《在中國,商場藝術展正成為潮流》的文章,摘編如下:
上海K11購物藝術中心3月起展示莫內的40幅畫作。
在上海K11購物藝術中心裡,一部升降梯途經博柏利(Burberry)、蔻依(Chloé)、巴黎世家(Balenciaga)和其他高端店鋪,每天載著成百上千人去排隊觀看各種非常不同的奢侈品展示。這個誘人的商場裡有一個地下藝術館,今年3月,克勞德·莫内(Claude Monet)的40幅畫作在那裡展出,號稱是中國史上最大的印象派畫展。不久前的一個周日,一度有600個人擠滿了藝術館的兩個展廳,觀看這個“莫内:印象派大師(Monet: Master of Impressionism)展,該展覽持續到6月15日。
這個購物藝術中心約占地30萬平方英尺,於2013年5月開業,它不是唯一的一家。現在中國的很多購物中心把藝術欣賞作為購物體驗的一部分,有些購物中心在展示藝術品和銷售商品方面同樣用心。
K11藝術基金會聲稱自己開創了這個被稱為“博物館-零售的概念:它的每個購物藝術中心都有自己的團隊,策劃藝術館的展覽,協調整個建築裡所有其他物品的展示方式。
在中國,藝術和商業是結合在一起的,所以這個“藝術-零售的概念在購物天堂上海成了一股強大的潮流。在這裡,藝術變成了市場推廣、吸引顧客的手段。掌控大局的那些人也把這些展覽看做藝術教育的可行方式,因為在這個國度,只有富人才能接觸藝術,購物中心是年輕人和新一代富有女性的目的地。
上海K11藝術中心。
K11藝術基金會是在香港註冊的一個非營利組織,它在香港和上海開設了兩個K11購物藝術中心,分別展示了中國新晉藝術家和世界藝術大師們的約20件作品。在上海K11的扶梯頂端,達米安·赫斯特(Damien Hirst)的無頭裸體孕婦雕塑在歡迎顧客們。在一個有機咖啡店附近有上海藝術團體六島創作的互動視頻作品,循環播放一個拿著購物袋昂首闊步的女人。
展覽通常是免費的,但是莫内展覽的門票是100元人民幣,約合16美元,用以彌補運輸、處理和安保的成本。這些作品是從巴黎的馬蒙丹·莫内博物館(Musée Marmottan Monet)借來的。看完展覽後,遊客們可以在禮品店裡購買帶框的睡蓮海報等小物件。
K11的第一個購物中心2009年在香港開業。香港是它的創始人、主席鄭志剛的故鄉。他的家族建立了一個零售帝國:他的祖父是珠寶大亨鄭裕彤——香港最富有的人之一。鄭志剛是個熱心的藝術收藏者,在美國接受教育,2008年回中國後開設了這個基金會。
他說自己的購物中心就像巡演或講座,提供關於中國新晉藝術家和所有藝術的教育。“我有資源,鄭志剛補充說,“中國觀眾,甚至包括西方觀眾,並不真的知道中國當代新晉藝術家們在做什麼。
鄭志剛的基金會通常為自己的兩個購物藝術中心提供武漢和貴陽的兩個K11藝術村的作品,中國藝術家們可以在這兩個藝術村申請住所。在莫内展覽之前,該藝術館舉辦了這兩個藝術村的藝術家們的作品展。K11的南中國區營運總經理陳健豪在購物中心裡說,重點是創造一個“沒有威壓感的觀賞藝術的“環境。
“中國當代藝術被歸屬於奢侈品範疇,上海BANK畫廊的創始人、總監馬蒂厄·柏利塞維茲(Mathieu Borysevicz)說。他從20世紀90年代起在中國藝術界工作。“現在購物中心主動歡迎當代藝術。當然,一開始看起來很膚淺的活動將來有可能帶來真誠的興趣。
在繁忙的靜安地鐵站的購物中心舉辦展覽引起了香格納畫廊的總監何浦林(Lorenz Helbling)的興趣。“藝術需要被展現給公眾,何浦林說。他1996年創立了該畫廊。“只要它(展覽)是誠懇的,是尊重藝術和藝術家的。他說,在上海,藝術和商業的結合不只是個潮流,也是個傳統:這座城市的第一個重要的當代藝術展覽“待售的藝術(Art for Sale)1999年在一個購物中心舉辦。
在莫内的畫展上,K11的營運總經理陳健祥特別提到一幅吉維尼的橋的油畫。它很像莫内的《日本的橋》(The Japanese Bridge),那幅畫5月7日在紐約蘇富比的拍賣會上以1590萬美元的價格賣給了一位亞洲買家。
“有很多收藏者來訪,陳健祥微笑著說,“我們在想:也許他是受到我們展覽的鼓舞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