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觀察|朝鮮射彈 美日韓欲借題發揮

亞太日報

text

亞太日報記者杜白羽首爾報道

韓國聯合參謀本部12日表示,朝鮮當天早上7點55分在平安北道芳峴一帶,向朝鮮半島東部海域發射一枚不明彈道導彈。據推測,飛行距離約爲500余公裏。韓國軍方消息人士透露,從朝鮮試射導彈的射程看,不是洲際導彈(ICBM),“蘆洞”或者“舞水端”導彈的改良型的可能性較大。

**朝鮮射導的三重意圖

**

第一,時機。距離2013年2月12日朝鮮第三次核試驗整整四周年。對外展現出核與導相結合,對美國産生威脅的“武力示威”,對內是爲2月16日金正日生日,慶祝“光明星節”。

第二,“軍事示威”。韓國軍方認爲這是朝鮮爲應對美國新政府對朝強硬政策的一種武力示威行爲。韓國聯合參謀本部表示,朝鮮的發射活動明確違反聯合國安理會相關決議,是通過展示朝鮮的核與導彈能力“換取關注”。韓國軍方正密切關注朝鮮是否會有追加發射的行爲。

第三,政治意圖。美國防長首訪訪韓,雙方強調加強共同應對朝鮮“威脅”,日本首相安倍11日訪問美國,特朗普強調應對朝鮮“核、導威脅是非常重要的當務之急”。朝鮮的動作是對美韓日三方加強軍事同盟,對朝施壓的強力回應。

2月12日,在韓國首爾火車站,韓國媒體播出朝鮮試射彈道導彈的電視新聞。新華社記者姚琪琳攝

對美國威脅有多大?

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清華大學國際關系學系李彬教授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從僅僅飛行了500公裏就落入東海來看,有兩種可能性。第一是發射“舞水端”(射程3000公裏)中程導彈失敗,但這種可能性不大。

第二種可能性較大,即朝鮮進行的是專項技術試驗。比如測試某一級的發動機,或測試彈頭從新進入大氣層的姿態,因此不需要做導彈的全射程試驗。但由于韓方沒有公布導彈的軌迹,因此還無法判斷出更多技術信息。

美國導彈專家、哈佛-史密斯索尼安天體物理學中心的約翰遜•麥克達威爾博士此前就指出:朝鮮兩三年後有可能發射可打到美國的洲際導彈,如果要實現武器化,將需要五年以上時間。

他認爲,朝鮮尚未掌握提高射程所需的大型上端火箭固體燃料發動機和重新進入大氣層的技術。“朝鮮的液體燃料發動機的功能,連幾十年前蘇聯産的發動機都不如,固體燃料發動機目前實際上尚未取得成功。”

麥克達威爾預計,估計3年後朝鮮可能搭載核彈頭模型進行試射。不過,朝鮮需要爲此投入遠超以前的財力。

可見,朝鮮導彈對美國的威脅並非“迫在眉睫”。朝鮮從去年4月15日開始先後8次試射“舞水端”導彈,除了6月22日的試射成功外,其余7次均告失敗。2016年10月20日,朝鮮也曾在芳峴一帶發射過“舞水端”導彈,當時導彈剛點火未升空就爆炸,發射車也被燒焦。

地區局勢複雜升級

首先,美日韓將強化同盟,對朝強硬。

對朝鮮發射導彈,特朗普和安倍當天緊急召開記者會,對朝鮮發射導彈警告。安倍首先指出,不能容忍朝鮮的導彈發射,要求朝鮮遵守安理會決議。特朗普簡單表示說,百分百支持日本的立場。

青瓦台國家安保室長金寬鎮當天和美國白宮國家安邁克爾·弗林通話,雙方嚴厲譴責朝鮮發射導彈,討論通過緊密合作以遏制朝鮮挑釁的所有方案。

第二,駐韓美軍或加速在韓國部署“薩德”。

如果朝鮮發射ICBM試驗,美國會加速在韓部署“薩德”。現在在韓國,比起強行部署“薩德”,反對部署或將這一問題交給韓國下屆政府的呼聲更高。但如果朝鮮繼續追加彈道導彈試驗,韓國切身感到威脅,“薩德”部署恐加速。

韓國世宗研究所統一戰略研究室室長鄭成長認爲,如果朝鮮發射ICBM試驗,特朗普政府將會考慮對朝鮮進行外科手術式的打擊,但可能性甚小。因爲美國並沒有掌握朝鮮擁有多少核武器、武器部署在哪裏這些具體的情報,再加上朝鮮擁有移動式導彈發射台。從現實角度講,美國不可能對朝鮮進行外科手術式的打擊。

對此,李彬也持相似觀點,認爲特朗普宣稱的對朝“先發制人”,未必能夠真正實施。

第三,再次進行核試驗的可能性上升。

分析人士認爲,朝鮮往往是先進行導彈實驗,遭到聯合國制裁後,再進行核試驗,並稱是爲應對制裁做出的“自衛措施”。根據這一套路,朝鮮再次進行核試驗的“可能性上升”,相關迹象值得警惕。

觀察認爲,朝鮮發射導彈針對的是美國,美日韓強化渲染,試圖借題發揮。中國則應該頭腦清醒地有所側重,即朝鮮核設施的不安全性對中國安全的威脅。

據美國38 north 網站消息,朝鮮甯邊地區5兆瓦核反應堆上月重啓運行。這一信號,自然沒有被美韓方面強調,但中國應該認識到其嚴重性,采取相關有力措施。

李彬指出,朝鮮將此前炸掉的冷卻塔重新投入使用,采用抽水冷卻方式。但此技術落後,抽取的河水中的雜質很容易堵管,冷卻系統非常容易出事故。一旦冷卻塔發生事故,將産生類似于“小福島”的核災難,會對中國和韓國造成巨大損害。

作者簡介:

杜白羽,新華社(國際)地區報道中心記者、編輯。新華社前駐平壤分社記者,著有《我的平壤故事》、《朝鮮印象》。美國夏威夷大學、東西方中心訪問學者。

亞太日報觀察專欄作者均爲國際問題專家及資深新聞從業人員,長期從事國際研究和報道,他們秉承亞太日報原創、獨家、深度、開放、聯動的理念,以獨特的視角評述當今國際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