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皇家戲劇院,2012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中國作家莫言(中)參加文學講談會,談論文學創作體驗。 新華社記者武巍攝。
莫言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瞬時在全球掀起一股“莫言熱。香港不少學者在肯定莫言作品的同時,也希望這股“莫言熱能帶動社會閱讀風氣、提升中國當代文學在世界的地位。
香港大學中文學院主任施仲謀形容莫言獲得諾獎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實證,有助中國當代文學逐步獲得世界認可。他說,西方社會目前關注的還是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而莫言的得獎可以讓西方開始注意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處事模式。“西方社會借這個機會可以揭開東方文化的面紗,而中國正在抓住這個用文學溝通世界的機會。
自從莫言奪得諾獎之後,“莫言熱在很多領域全面升溫,從書店銷售的火爆場面到網絡上的熱烈討論,一時間中國民眾長期對諾獎的渴望得到迅速的滿足。“內地整個社會慢慢在轉型,已經進入了小康社會。其實我們現在需要精神生活方面的充實,所以莫言的得獎在出版界、文學創作界開始的這種閱讀風氣應該會繼續發展下去的。
施仲謀說“莫言熱是一種正能量,在激勵民眾的閱讀熱情之餘,還提升了整個中國文學的信心。他坦言,這股熱潮會慢慢冷卻,但是如果政府能因勢利導,引導民眾帶動社會形成閱讀風氣,長期堅持必見成效。
嶺南大學中文系主任許子東曾是第二屆紅樓夢獎初審委員會的主席,當年莫言以作品《生死疲勞》摘取“紅樓夢獎。而在今年諾獎揭曉前,許子東又預言莫言會奪獎。許子東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莫言的作品既體現了中國的風格、中國的氣派、中國的元素,又因其與《百年孤獨》的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的魔幻寫實風格類似,而為西方讀者所接受。
他表示,莫言獲得諾獎是“實至名歸的。“很難說莫言有哪一篇作品是當代中文作品中最好的,他的作品總體來說品質是非常高的,而且他在很長的時間裏能一直保持這樣的水準。
莫言在瑞典發表獲獎感言時說“文學最大的用處,也許就是沒有用處,許子東認為莫言是用樸實的語言說出了康得的“文學藝術不應有功利性的道理。“文學藝術既不應該牽涉道德,也不能牽涉商業。一樣東西只有你不是因為它的善良,也不是因為它給你直接的快感,它還讓你喜歡,那才是文學、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