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珊瑚礁年度普查:整體生長健康 品種豐富

亚太日报

text

在西貢橋咀洲拍攝的小丑魚和海葵。圖/香港政府一站通

【亞太日報訊】綜合香港中通社、《星島日報》報道,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漁農自然護理署(漁護署)12月6日公佈,香港“珊瑚礁普查2014結果顯示,整體珊瑚生長健康穩定,生物品種豐富。

“珊瑚礁普查2014於6月展開,為期4個月,範圍涵蓋香港東部水域最多珊瑚生長的地方,由北面的東平洲一直伸展至南面的果洲群島,包括多個具重要生態價值的地點。33個普查地點中,9個位於海下灣、印洲塘和東平洲3個海岸公園內。

圖為在牛尾洲拍攝到扁腦珊瑚,香港最具代表性的珊瑚品種。圖/香港政府一站通

這次普查中,大部分地點所錄得的品種數目都很多,而20個指定指標品種均全數錄得,最常見的包括海豬魚、石斑、蝴蝶魚、海膽、海參及寶貝螺。在西貢牛尾海和香港東北水域,包括3個海岸公園的範圍內,都錄得較多的石斑、海豬魚、火點和細鱗。

西貢橋咀洲的石頭魚。圖/香港政府一站通

普查亦有進行“珊瑚檢視,根據特定的珊瑚健康監察表,量度珊瑚色素的濃度,以評估珊瑚的健康狀況。在9個評估地點的珊瑚,平均指數為4.34,結果與去年4.23相近,遠超一般平均值3,顯示珊瑚健康狀況良好及持續穩定。調查發現個別地點錄得珊瑚受損或白化現象,而這種情況僅屬輕微及局限於個別地方。

部分珊瑚受損 計劃進行人工移植修復

調查發現,香港東部水域,包括赤洲、娥眉洲、往灣洲和尖洲的珊瑚群落,部分組織損壞和倒塌,情況嚴重,每個地點的破壞面積大於一百平方米。

據《星島日報》援引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科學事務經理張瑪珊表示,部分珊瑚礁已呈空心狀況,有海膽侵食珊瑚白化組織。她指出,珊瑚的倒塌部分,會被海水沖走或被海沙掩埋死亡,圍繞珊瑚生活的珊瑚魚、蝦、蟹和軟體動物亦會消失,而調查發現受損珊瑚群落附近的蝴蝶魚和隆頭魚科的魚類數目亦減少。其中往灣洲近十年的惡化情況極明顯,幾近變為石灘。

圖為珊瑚礁普查員記錄指標品種、珊瑚覆蓋率和健康狀況。圖/香港政府一站通

綠色力量行政總幹事文志森指出,本港對珊瑚群落的研究未算成熟,估計珊瑚受損的兩大成因,主要是東面水域近年是熱門水上活動勝地,假日有不少遊艇出海玩花式滑水,船隻拋錨會擲傷珊瑚,又或者滑水引起較大水流沖壞珊瑚。另一可能成因是近年極端天氣和颱風,強大水流亦會破壞珊瑚。

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首次在港進行野外珊瑚人工移植計畫,張瑪珊表示,收集了四十個健康的菊狀珊瑚和藍小星珊瑚碎片,每個約半隻至一隻手掌大,以塑膠帶固定在往灣洲水域一千五百平方米海牀。珊瑚會透過無性繁殖重新生長,但一年只生長約一釐米,會監察三至五年,期望珊瑚群得以復修。

香港珊瑚礁普查屬於一項全球計劃,為促進珊瑚礁的可持續管理而推行。香港珊瑚礁普查基金(基金)於1997年首次舉辦珊瑚礁普查,漁護署自2000年起與基金攜手合作進行普查。

香港特區政府漁護署表示,會繼續定期舉辦珊瑚礁普查,從而掌握重要的數據,以制定有效的管理和保育措施,保護珍貴的珊瑚群落,並協助提高市民認識珊瑚的生態價值和保護珊瑚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