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成问题的问题》:“会来事”的太快活 会做事的只能躲

亚太日报

text

本文涉及大量剧透,请谨慎酌情阅读。

距离《不成问题的问题》在东京电影节和金马影展获奖已经过去了一年多时间,终于能够在大银幕上看到这部电影,抛开电影和演员所获得奖项,这部电影本身的诸多元素也足够令人好奇:黑白的影像风格、选择改编的小说文本并不知名、导演的成熟编剧经历和学院派出身,加上早期口碑的众多好评,让人在观影前的期待值已经被提的相当之高。

黑白影像与山水薄雾共同营造除了一种传统山水画的质感

难得的是看完之后的第一感觉,甚至比预想的还要好,可以说是近来在影院里看过最舒服的一部电影。结构工整的叙事,山水画般的精致影像,以及主要人物丰富立体的表演共同构成了一部好作品。单从第一观感而言,便会带给人一种旧时老电影的质感,或者说是一种如今大多数电影已经失去的电影感。

电影根据老舍先生的同名短篇小说改编而来,讲述了抗战时期在大后方的树华农场,在范伟饰演的丁务源管理下不断赔钱,而这位农场一把手丁主任却对于如何让农场盈利毫不在意,一心只考虑如何打点好对上对下的人际关系,中途偶然接收了一位自称“全能艺术家”的秦妙斋到农场白吃白喝,而正是这位“艺术家”最终又帮助丁主任赶走了接任他工作的新主任尤大兴,一场风波之后,将“不成问题”作为口头禅的丁主任依旧屹立不倒。

佟小姐、三太太与丁主任

相较于小说的文本,电影更多的从人物出发,分别通过丁务源、秦妙斋和尤大兴三人来讲述这个故事,同时对比小说仅有尤太太一位女性角色,电影里在丁务源与秦妙斋的段落中又分别加入了老爷家三太太和股东女儿佟小姐的角色。

这一编剧上的技巧既做到了与第三幕中尤氏夫妻的对应,同时二太太这一角色的建立,也能更多的从细节上突出了丁主任认为所有问题都“不成问题”这一人物特点,尤其是第一幕中丁主任加入牌局的部分,他对于三太太话里有话的领悟几乎是下意识的状态,想来每个看到丁主任的人,总会想起身边那么一两个这种在生活中俗称的“会来事”或者“有眼力价儿”的人吧。

在牌局中,丁主任“会来事”的能力展现无疑

“四十来岁,中等身量,脸上有点发胖,而肉都是亮的,丁务源不是个俊秀的人,而令人喜爱。”这是老舍先生小说中的原话,而范伟的整个人物形象几乎就是这句话的翻版,开场那一段晨起洗漱穿衣照镜子的段落令人印象格外深刻,可以说那件一尘不染的长袍不仅是丁主任的衣服更是他的戏服,一旦穿上梳理好头发,整个人就进入了扮演日常生活的主任角色之中,只有夜深人静脱下衣服与跟班说话时,才会展现出真实的自我。

穿上长袍便没有丁务源只有丁主任

很难说用善恶好坏这样的标准去评价丁主任,他没有害过人,甚至处处为他人着想,当他被留洋归来的尤大兴夺走职位时,或许不少人都会与农场的工人一样为他感到不忿。但事实上丁主任所表现出来的一切,恰恰是中国人至今都还没能改变的一大顽疾,从来希望依靠所谓的人际关系和圆滑世故去做人做事,对规则和规律的忽视成为了社会惯性。

留洋归来的尤大兴与尤太太

留洋归来的尤大兴无疑就代表着那些相信规则能够给社会带来改变的人,但不仅是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人无法接受这种不近人情的规则,即使是21世纪已经过去了快20年,如今的中国社会也依旧没有成为以规则为基础的社会。就如同尤大兴身边的尤太太一样,即使是愿意坚持原则和相信规则的人,身边总是会出现不少“我所说所做都是为了你好”的人,老舍先生当年所讽刺的情况,放在当下来看也毫不夸张,甚至极易引起共鸣。

各种场合全凭一张嘴的秦妙斋

如果说丁主任和尤大兴代表着硬币的两面,那么秦妙斋这个人物则更代表着一种混乱与癫狂。相对于范伟的近乎本色出演,青年演员张超那种略带夸张的表现,反而让这个人物不仅成为了电影进行到中途活跃气氛的关键,同时也很好的展现了这位年轻的“全能艺术家”极强的察言观色能力,光是唬住丁主任骗吃骗喝就已经不容易,之后第一次见到佟小姐更是能够获其芳心,这类不学无术却能够在社会上游刃有余的人物当下似乎也不鲜见。

最后这位“全能艺术家”也没能摆脱被抛弃的命运

而对于秦妙斋这个角色结局的展现,在小说中一笔带过,电影里却有稍许扩展,包括丁主任如何从他嘴里套出真相,和他最后被宪兵带走都有表现,尽管看过电影之后都会知道秦妙斋的“全能艺术家”之称名不副实,但毫无疑问丁主任恰恰是借助这位“全能艺术家”对工人的煽动成功赶走了竞争对手,最终秦妙斋面对的却是飞鸟尽良弓藏。

虽然老舍先生的小说创作于1943年,但从电影的改编中也能隐约看到他们这些当年被称为“人民艺术家”的群体,在某些历史时刻所遭遇的悲剧结局。

(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