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铁项目投资应避免被政治化

亚太日报

text

中国高铁“走出去”是必然趋势。

【亚太日报实习记者 庾润清】今年以来,中国遭受墨西哥单方面毁约,委内瑞拉高铁项目中途停摆,美国“西部快线”单方面毁约的接连打击,各国意外“变脸”致使中国的高铁项目在海外遭到重创,中国高铁作为“中国制造”的特色名片惨遭“打脸”。

中国高铁一次次遭遇失败,摒除经济层面的利益纠纷,中国高铁项目逐渐陷入被政治化怪圈,商业合作的背后隐藏着各国的政治因素。

高铁产业会带动大量上下游产品的需求。

中国海外高铁项目频频被贴上“政治”标签

众所周知,中国大力发展“一带一路”,发展海外基础设施建设,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中国产能过剩的问题。中国发展海外高铁项目遵照各国要求采取各国招投标的方式获得项目,属于正常的商业行为,却往往因为某些政治因素而终止。

去年泰国中止与中国铁路项目转而投向日本与军政府发动政变上台不无关系;印度选择价格昂贵得多的日本“新干线”反映出印度不想中国势力过度染指南亚的心理,中国承建的委内瑞拉高铁项目工程变成反对派口中的“红色大象”······中国的海外高铁项目仿佛被打上了“政治”标签,成为中国不断对外输出势力的标志。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合作室主任张建平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需要注意的是,高铁产业往往会大量带动钢铁、电气设备等诸多上下游产品的需求,美方通过搁浅高铁项目来保护其国内相关产业,并借机打压中国制造势头的动机其实很充足。”

很显然,中国海外高铁项目刚起步,面对这样的政治变故,中方的企业毫无防备,往往陷入被动。这些惨痛的教训告诫我们:中国高铁项目要想顺利的“走出去”,必须考虑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各个因素,并全面分析这些因素伴随的风险。

中国高铁“走出去”应政府搭台,企业先行。

如何打破中国高铁“走出去”的政治屏障?

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如若发生这样的事情,应该懂得通过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企业在海外推进高铁项目时,要加大对当地政治文化的了解,在项目投资前,做一个完备的风险评估,建立完备的政治风险评估体系。在签订协议前,应充分了解各国的相关法律法规,遵守国际投标制度和规律,明确双方权利和利益之后再正式签订协议。

国家层面上“去政治化”,应摒弃传统“以经换政”的思维模式。我国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时,往往由政府牵头,企业跟随。高铁项目变成了换取各国政治利益的筹码。这样的做法往往很容易被各国打上“政治”标签,背离了等价交换的商业本质。而且,以经济利益为条件换取各国的支持,其自身的经济被各国反利用,可能导致中国在外交上被掣肘。

中国在推进海外高铁项目时,应该让企业先行。墨西哥高铁项目被认为中国外交在拉丁美洲布局的重要手段,最终却被“无限期”搁置。原因众说纷纭,其中不乏墨西哥传统的政治不可预测性这一因素。可若是企业自行选择,政府为企业走出去打开便利的大门,是否会选择墨西哥作为投资对象则还需慎重考虑,或许类似这样的失败项目可以避免。

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刚出台两年,高铁项目是“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名片,如何实现海外高铁项目的顺利进行需要我们不断的试错和探索。或许,回归商业本质,企业自主选择,政府保驾护航会是一个可行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