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富汗吃日本料理,味道怎樣?

亚太日报

text

編者按:亞太日報駐喀布爾記者化身“大喀君,講述阿富汗戰地背後的真實生活。想看更多請關注微信公眾帳號【xhs大喀】

【亞太日報駐喀布爾記者陳杉】對大多數駐外記者來說,方便面絕對是我們的好夥伴。在那些或匆忙或危險或思鄉心切的日子裏,一碗來自中國的方便面總能把我們拉回到“還是這個味兒,天涯若比鄰的節奏裏。

不過,偶爾回想起那些在國內可以享受其它東亞美食的日子,大喀們的肚子總忍不住翻江倒海一番。韓式美食就不敢想了,烤五花肉什麼的在阿富汗沒有原料(穆斯林認為豬肉不潔所以不吃),但幸好,阿富汗首都喀布爾還有一家日餐館——“定食屋(Bentoya)。

和其它外國餐館一樣,定食屋沒有任何外掛招牌,全靠老客引薦。大喀也是經日本共同社分管阿富汗的首席記者大倉喬之推薦,才找到它的准確位置。

  

出於安全考慮,大喀沒有拍餐館外景。餐館距離喀布爾市中心菜市場“屠夫街不遠。敲開外門,經過隔離屋,就可以走進餐館。

上圖右側阿富汗小哥站在隔離屋門邊,而左側就是餐廳的正堂。老板把餐廳粉刷稱嫩綠色,進門就讓客人覺得舒心。

餐廳內部裝潢非常不錯,尤其手工的桌布很有特色,色彩豔麗鮮明,悅人眼目。大喀最近去時已經是阿富汗的冬季,所以店主在屋裏架起了燒煤油的暖爐,整個內堂都是暖洋洋的。

定食屋,顧名思義,賣的都是“定食,按著大喀理解就是日本盒飯。定食名目碼在菜單上,每款定食都標注日語發音和英文解釋,價格從10美元到15美元一份不等。

 

大喀在上面看到好多熟悉的做法,比如“照燒(Tereyaki),比如“日式燒醬(Yakisoba),而且這裏還有“烏冬面(Udon)。有機會真的是要一一試試看,這些東西到了阿富汗是怎樣一個風味。

 

點完餐,大喀和服務員小哥聊起了天。小哥叫什米姆,今年19歲,來這裏工作還不到半年。這裏幹活基本上一個月收入在150美元左右,什米姆對這個價錢感到很滿意。

  

大喀問起店裏的老板娘——安井廣見女士在何處。什米姆笑笑說,老板正在外面會朋友。

  

安井女士是個傳奇。

  

身為日本人的她1993年就來到阿富汗,從事攝影新聞工作,3年後塔利班正式掌權,作為外國女性她不得不離開。塔利班垮臺後她回來了。不久她就遇見了自己的先生,一名開明的阿富汗人。他們2003年在土耳其成婚,她也皈依了伊斯蘭教,現在也能說一口流利的當地話。

 

“不過我並不是非常虔誠啦,(禮拜)常常會懶惰,她此前曾在閑聊中告訴大喀。大喀第一次遇見到是去年一場新聞發布會上,她仍時不時作為共同社的特約記者參加這些活動。

  

她的記者生涯轉折於2007年。那一年,她和丈夫在阿富汗巴米揚省開了一家旅館。沒錯,就是被塔利班炸毀而聞名世界的巴米揚大佛所在的那個省份。如今,她的旅館“絲綢之路客棧是當地最著名的旅館。

(圖為安井女士在巴米揚省的“絲綢之路客棧,旺季時一房難求)

 

生意興隆後,她決定把日餐開到首都來,於是就有了這間“定食屋。

安井女士曾說,阿富汗人不太愛嘗試新鮮事物,不過她丈夫嘗過日餐後也愛上了日本料理。這點大喀倒是很認同,很多阿富汗人開始對中餐也不熟悉,吃過後都說好。

  

定食屋的廚房非常幹淨。安井女士雇了幾名當地雇員,如今主廚的是兩名阿富汗姑娘。因為風俗,大喀沒法給他們拍照。

 

安進女士曾說,其中一個姑娘今年才16歲,已經結婚了,“她沒有上過學,沒接受過任何教育,但她跟著我五年,現在已經能讀能寫了,也算是合格的日本廚子咯。

  

大喀正回憶間,“定食就端上來了。一份定食有主菜,米飯還有小菜和一碗味噌湯。下圖第一張主菜是咖喱炸雞定食,小菜是蘿蔔絲和甜菜絲,還有一份米飯。  

第二份是著名的“親子飯定食。親子飯顧名思義,就是雞肉和嫩雞蛋一起做,並蓋在飯上。這份“定食還配了用西葫蘆和土豆片做的“天婦羅,小菜和上一份差不多。

 

對日餐來說,食材不足和不新鮮是致命傷。不巧的是,這兩點在內陸國家阿富汗被無限放大。阿富汗很少有新鮮魚肉,所以壽司和刺身制作很難。定食屋就只能側重其它的日料代替。

  

不過,每次去大喀都吃得很滿足。定食的量不大,又足夠吃飽,價格也算是適中。

  

吃飽後,客人還可以選擇在屋子和院子裏晃晃。

這張圖是屋裏成列的商品,有手包、飾品和衣服等,都是來自巴米揚婦女的“手造,想來應該是安井女士在當地開旅館帶來的副業吧。

定食屋後院的小屋就是日本共同社在這裏的辦公室,大倉時不時會回到這裏來跟進阿富汗的新聞。他曾經和大喀說,自己的午飯一般也就是在定食屋解決。 院子裏還有一只可愛的萌犬,非常親人,看到大喀就躺下求撫摸。老客人都非常熟悉它。奧,對了,它名字就叫“定食(Bento)。

  

逗完Bento,客人還可以選擇到屋子裏坐坐,喝茶翻翻書。餐廳一角的書櫃上放著好多日文和英文書籍。

  

捧杯熱茶在冬季午後的陽光裏,坐在這暖爐邊看看書,這畫面的確能給喀布爾單調生活帶來許許暖意。

說起開這間餐館的初衷,46歲的安井女士倒是直爽地給出了兩個願意。

“我喜歡美食。阿富汗的食物總是太膩了,放油放少了對他們來說就是災難。我就是想則這裏做出低熱量又美味的食物,安井女士說,“另外,我希望一些外國人到這裏吃飯時,能享受他們在喀布爾的時間,那樣他們不會那麼想逃回去。

城市是人性的一張臉。除了日餐館,喀布爾這兩年還悄悄興起了其它很多“洋氣的餐廳和場所,有機會大喀會繼續帶大家玩轉喀布爾,尋找這座戰火之都的友善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