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韓國傢具博物館體驗"朝鮮時代"慢時光

新華社

text

(記者彭茜)餐桌上的琉璃花瓶插著新摘下的蓮蓬,青翠欲滴,舉箸之間能聞到荷葉清香。抬眼向外望去是一洼池塘,泉眼處生滿青苔。視線穿過院墻落入庭院,碧草如茵,松柏如雲,極遠處便可“悠然見南山”了。

來到位於韓國首爾城北洞的韓國傢具博物院,便會有一種受邀到朝鮮時代士大夫私宅做客的體驗。這座私人博物館匯聚了宮殿、住宅、倉庫、廚房等10棟傳統韓屋建築,院內花木飄香,移步換景。屋內則收藏了2500多件朝鮮時代的木製傢具,秉承“生活本身即是藝術”的理念,按其實際用途擺放在韓屋中。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工業化、產業化的浪潮席捲韓國,韓國人引進西方的生活方式,拋棄了很多祖輩沿襲下來的傳統傢具,我們館長便開始以低廉的價格收購了這些傢具,”傢具博物館理事樸中善介紹道。

傢具博物館的館長鄭美淑如一位隱士,平日總是謝絕一切採訪,從韓國媒體對她零星的報道中,才能窺知這位特立獨行女性的傳奇。鄭美淑對舊式傢具的興趣源自她的母親——韓國第一位女律師李兌榮。李兌榮極愛收集老物件,曾將日治時期傳教士用後丟棄的椅子、半開櫃等傢具撿回家再利用。那些充滿故事的老傢具陪伴了鄭美淑的孩提時代。

從梨花女子大學美術學院畢業後,鄭美淑前往美國、土耳其等地留學,漂泊在異國他鄉,讓她對本國傳統文化更為懷念。回國後她便常常前往有韓國“琉璃廠”之稱的傳統街區仁寺洞,研習韓國傢具的歷史及亞洲家居文化。

鄭美淑收集了2000多件傢具後,已無處存放,原想捐給首爾市,但她慷慨的公公貢獻出城北洞的土地,讓她建一座私人博物館。在長達15年的建設時間裏,鄭美淑親自指揮著一草一木、一釘一鉚的佈置營造,終於在1996年開館。

博物館主體建築的屋頂,是日治時代被拆掉的昌慶宮屋頂的一部分,瓦片上還保留有象徵王權的龍圖騰,一座傳統韓式廚房則被原樣搬進院子。

從博物館推門而入,室內全部為原木質地裝潢,抬頭可見傳統的立柱、大梁結構,地上點著宮廷式樣的燈,敞廳壁上繪著一幅臘梅圖,兩側一排小桌上也應景地插著幾支布藝梅花。穿過走廊,便可參觀按原貌還原的幾間朝鮮時代的書房和寢室。

脫鞋進入一層士大夫的私宅,大抵能夠體會什么叫“名士風流”。墻上挂著一張伽倻琴,旁邊是幾幅字畫,臥榻後是一架花鳥圖屏風。都說韓屋是“坐著看的屋子”,果然只有坐在地板上欣賞時,才能明白小書桌為何設計地如此低矮,窗戶又是如何“借景”入畫。

地下的空間是收藏諸多古代傢具的地方,小天井和玻璃幕墻帶來了足夠採光和空間感。樸中善介紹,該博物館最大的特色是打破了展品必須放於玻璃櫃中的規矩,讓觀眾可以近距離觀賞傢具,嗅到木材清香。傢具展品均註明了年代、用途和用料。

書房傢具區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組梧桐木製的“山形”書架,由近20個單獨的小書箱組合而成,每個都可拿下來單獨使用。樸中善介紹說,古代文人喜歡把一部書單獨裝在一隻書箱,出門旅行便於隨身攜帶。

廚房傢具區則充滿柴米油鹽的煙火氣息。糧櫃可謂是韓國傳統建築的縮影,松木質地,靠榫楔連接,沒用一顆釘子。韓國古代講究“一人一桌”,宴請時會直接端上一張擺滿菜肴的小桌。館長從韓國各地蒐集到了70多個種類的小桌,如圓形桌、八角桌、虎足桌等,反映了不同家居特色。

這座隱藏於山間的傢具博物館,曾接待過不少國賓與名流。去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偕夫人彭麗媛訪問韓國時,與韓國總統樸槿惠在此處共進午餐。2010年G20首爾峰會期間,各國第一夫人也在這裡享用了午宴。

該博物館直到2012年才正式對公眾開放,目前仍採取提前預約制,每次參觀人數限制在10人左右。鄭美淑說,這是為了讓參觀者在安靜的環境中切身感受到韓屋和古傢具的韻味。普通遊客參觀傢具博物館需提前預約,可獲得一小時的解說遊覽時間。遊客還可預約下午茶套餐,倚在窗前品茗聽水觀雲,時間倣若靜止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