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街煲仔飯:一個瓦煲承載的香港回憶

亞太日報

text

“我覺得香港味道不僅是味覺上的,更多的是對過去的一種懷念”——廟街“宏興美食館”老闆Simon哥

【文、圖 | 亞太日報實習記者劉瑞嫣】廟街是香港九龍“油尖旺”的地標式旅遊景點,有著各種各樣奇特的小攤以及各式傳統美食,最令遊客們流連忘返的就是那香氣四溢的煲仔飯了。宏興美食館坐落在廟街十號的兩邊,面對面開著,一共三間,很顯眼。

廟街的路其實並不寬敞,街的兩邊都是一間間獨立的店鋪,人流也並沒有很多,很難想像在六七十年代它曾經如此輝煌過。那時的廟街可謂是魚龍混雜之地,是一個活脫脫的“平民夜總會”,黃賭毒樣樣齊,有人前來尋樂子亦有人只是純粹的熱鬧一下打發時間,Simon哥講起以往的廟街時,臉上還是難隱興奮:“有算命的,唱歌的,跳舞的,又有東西吃,呆幾個小時都不會覺得無聊。”在他的眼裏,仿佛能看到了紅燈綠酒、夜夜笙歌的場景。廟街,有太多故事。

位於九龍油麻地的廟街,到了晚上撐起夜市,人來來往往十分熱鬧。

而煲仔飯的故事是這樣的,在六七十年代的香港,一般家庭並沒有電飯煲,人們會用瓦鍋放在炭火上煮飯,漸漸的,不少餐廳開始提供一人份的瓦鍋飯——也就是煲仔飯。通常白飯上面會鋪一些配料,例如鳳爪、排骨、臘腸等,既便宜又好吃,所以煲仔飯在那時的香港,掀起了一片熱潮。

有客人曾經問過Simon哥,為什麼你們的煲仔飯味道和別家不同,是什麼味?Simon哥笑著回答:“多了點人情味。”Simon哥為宏興奮鬥了四十多年。他曾經風光過,也有過低潮的時候,但都是一步一步踏實走出來的,從剛開始在廟街路邊的“走鬼”發展到現在擁有三間店鋪的“老闆”,這些成就是來之不易的。“其實就算生意再慘澹,我也不會放棄經營,因為著實也有了感情。”Simon哥說。

談到煲仔飯,Simon哥說,這是一場純屬意外的相遇:“看到別人的煲仔飯那麼好賣,再賣粥就混不下去啦,只能一起賣煲仔飯了。”今時今日,Simon和他的餐廳被食客奉“煲仔飯鼻祖”,不過這個稱號最初並不屬於他,但他是廟街煲仔飯的“先力軍”,做出了屬於他自己的原汁原味。

為什麼用原汁原味來形容呢?Simon哥說,因為他有秘方,所以風味和別家不同。在外面吃的煲仔飯,廚師通常會為了節省烹飪時間,事先把所需要的配料加工弄熟(例如把臘腸臘肉先燙熟),再鋪在飯上面。但是他的做法不一樣,想要讓米飯和肉的香味保留,他寧願多花一點時間,把配料和飯燜在一起,讓肉混著飯香同時也讓米飯淋著一層鮮美的肉汁,這樣做出來的飯才會特別的香。

Simon哥說到這裏,還特地帶記者走進廚房看看煲仔飯的製作過程,廚房雖然小,但是很整潔,一排排小煲放在灶台上,裏面翻滾著雪白色的米飯,時不時飄來陣陣飯香,令人食欲大增。“正是因為我用心去做了,顧客愛吃了也就經常來了。”Simon哥臉上寫滿了自豪。

煲仔飯製作四部曲之一:雪白的米飯在瓦鍋裏面沸騰。

煲仔飯製作四部曲之二:灶台上整齊的放置著兩排煲仔飯。

煲仔飯製作四部曲之三:加入配料繼續煮著的煲仔飯。

煲仔飯製作四部曲之四:煮好了的排骨煲仔飯,香氣四溢。

Simon哥展示剛剛煮好熱騰騰的煲仔飯。

Simon哥告訴記者,來店裏的客人將近七成都是自由行,他們對香港傳統美食很執著,經常會自己找上門。而Simon哥也非常歡迎他們,看到客人對自己的食物滿意,讓他很有滿足感。對於近期香港零售業不景,令到餐廳的客人少了很多,Simon哥也顯得有些擔心。

不過,來光顧的本地客人還是有的,大多數是街訪和熟客。有些老街訪,幾十年如一日來店裏消費,也有一些年輕的熟客說,現在香港像這樣又便宜又好吃的老店實在越來越少,真希望這些老字號也可以好好經營下去,否則太可惜。

Simon哥也同樣感到惋惜:“現在愛吃傳統東西的人不多了,大家都喜歡新奇的東西,例如‘放題’(自助餐),一百多塊吃到飽,既新奇又划算,很多人對於吃東西已經沒什麼要求了,所以廟街很多老字型大小都接連倒閉,因為我的店鋪是買下來的,所以就撐的住,其實這是非常可惜的。因為很多傳統的東西已經沒有了。”

宏興美食館

對於自家店鋪的傳承,Simon哥坦言並不希望讓兒子冒險繼承,因為現今社會的飲食文化變得更多樣化,沒有人再願意花幾乎相同的錢坐在街邊,老字號註定會被慢慢淘汰,他認為沒有必要讓小孩去冒這個險。但他同時也說,自己是絕不會放棄的,因為對傳統美食的熱愛以及屬於這條街道的回憶會支撐著他,儘管時間有限,但卻像使命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