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回应市场热点:美联储降息至零,中国货币政策如何应对?

澎湃新闻

text

国际疫情扩散蔓延引发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包括美联储、欧洲央行在内的多家全球主要央行纷纷出台非常规举措,中国将如何应对?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宣昌能在3月22日国新办就应对国际疫情影响,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有关情况举行的发布会上,对货币政策、人民币汇率等热点问题,一一作出回应。目前断定全球进入经济危机为时尚早陈雨露给出了中国央行眼下金融形势的判断,即目前断定全球进入经济危机为时尚早。“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发生之后,我国金融市场经受住了考验,表现出了高度的稳定性,波动幅度很小。目前中国的金融市场运行总体平稳,市场预期也比较稳定,宏观政策的空间和工具储备是充足的。”陈雨露表示。

谈及下一步的工作,陈雨露表示要在国务院金融委的领导下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按照既定的方针和既有的政策框架来做好自己的事情。二是积极参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同时,共同对受疫情影响比较大的、遇到困难很大的发展中国家进行多边国际救助,共同维护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

“当前,我们看到国际疫情蔓延的深度和广度正在快速展开,所以世界各国亟需要在公共卫生政策、贸易政策、财政货币政策等宏观政策方面加强国际协调,共同全面提升国际应对的协调性和有效性。”陈雨露表示。

积极引导银行体系适当让利给实体经济

美联储降息至零后,中国货币政策如何应对?发布会上记者将这个问题两次抛给了中国央行。

陈雨露从五个方面给出了答案:一是分阶段把握货币政策的力度、节奏和重点,始终保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特别是要实现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GDP增速的基本匹配,并且可以略高一些。

二是充分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的独特作用。

三是要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作用。要用好3500亿元的政策性银行的专项信贷额度,以优惠的利率对小微、民营企业的复工复产复业,对春耕备耕的关键领域、对生猪的生产、对外贸领域特别是国际供应链的产品生产给予大力度的信贷支持。

四是要加大对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发行金融债券的支持,目的是要进一步提升商业银行整体信贷投放意愿和能力。

最后是要继续推进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以此引导贷款实际利率不断下行。要积极引导银行体系适当让利给实体经济,让“稳经济”和“稳金融”实现共赢。

物价整体的形势将会逐渐趋于缓和

针对2020年1-2月CPI同比上涨5.3%,陈雨露指出,这既有结构性上涨的特征,也有阶段性上涨的特征。

“随着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国民经济复工复产有序推进,生产会逐渐跟上来,商品供给正在逐步改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物价整体的形势将会逐渐趋于缓和,在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预计会出现逐季下降的态势。”他再度强调,目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平稳,总供给和总需求是基本平衡的,所以不存在长期通胀或者通缩的基础。

货币政策将如何应对通胀上涨,陈雨露表示,2020年稳健的货币政策会更加注重灵活适度,根据疫情的发展来把握好政策出台的力度、节奏和重点,保持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增速基本匹配,在这种情况下,既要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同时又能够防范信用收缩的风险和经济下行出现叠加共振,处理好稳增长、防风险和控通胀的综合平衡关系。

人民币汇率的预期是稳定的

美元指数近日大幅走高,带动非美货币集体走低,人民币也未能幸免。不过,央行和外汇局对币值稳定和跨境资金流动并不担忧。

“总体上来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未来我们预计还是在7元附近上下波动,有贬有升,继续双向浮动,外汇市场运行平稳,对汇率的预期也是稳定的。”陈雨露表示,金融市场上本外币利差仍处于合适区间,再加上中国的外汇储备充足稳定,这些为人民币汇率的持续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可对比的是,今年以来欧元对美元的贬值幅度是4.7%,英镑对美元的贬值超过12%。相对来讲,人民币对美元贬值的幅度只有1.8%。

宣昌能表示,短期内美元流动性趋紧和美元指数上涨不可避免会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经济体产生影响。对此要加强监测,积极稳妥应对。

调整外债政策将带来几百亿美元融资规模

3月12日,央行联手外汇局将全口径跨境融资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由1上调到1.25,进一步扩大借用外债空间,降低实体企业融资成本。

宣昌能表示,从初步测算来看,这次调整可对企业产生几百亿美元融资规模的支持力度。参数调整后,企业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由原来净资产的2倍提高到2.5倍,向境外融资的空间较之前扩大了25%,预计对企业支持力度可能达到几百亿美元的规模。

“特别是当前境外市场的政策利率水平普遍处于低位,所以这对我们的企业到境外进行融资提供更大的空间。” 宣昌能表示。

对于这一政策对外债规模的影响,他表示,不会引发外债规模的大幅上升,当前我国外债规模和结构合理,外债总体的风险可控,企业向境外银行、关联公司等借款的规模不大,占外债总规模的比例并不高。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