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華人文明交流互鑒經典案例評選”頒獎,看看哪些“大咖”們來了

廣州參考

text

[亞太日報訊]今日,由致公黨廣州市委、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州傳媒控股有限公司和中國國際廣播電台華語中心聯合舉辦的“2015年(廣州)國際華人文化論壇”暨首屆“世界華人文明交流互鑒經典案例評選”頒獎典禮在廣州舉行。

論壇邀請美國加州阿罕布拉市首位亞裔市長沈時康,著名亞裔研究學者、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華裔館館長周敏教授,全國政協常委、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復旦大學葛劍雄教授等三位主講嘉賓進行演講。

評委會從報名參加的近百件案例中挑選了16件近年來在傳播中華文化、推動文化融合方面取得良好社會效益及突出貢獻的案例作為入圍案例,最終8件案例獲獎。

開幕儀式現場

“大咖”們有哪些精采言論?

今日下午,廣州社科院九樓的會議室座無虛席,擠滿了前來目睹“大咖”風采的人們。葛劍雄、沈時康、周敏三位主講嘉賓在現場進行演講。

葛劍雄(全國政協常委、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復旦大學教授)

——中國文化走出去要“和風細雨”

近年來,華人文明與世界文明進行的交流互鑒是歷史上第一次平等的傳播交流。人們對歷史上華人文明與世界文明的交流存在長期的誤解。在古代文化的文明交流中,華人文明存在開而不放、傳而不播的情況,在境外影響限於漢字文化圈與華人聚居區。和今天的華人文明交流互鑒意義不同。

我們必須面對一個事實,歷史上很多文化之所以成為主流文化靠的是政治、暴力,而中國文化走出去,要讓世界瞭解選擇,用文化本身的魅力去吸引人。今天文化走出去是一個艱鉅的任務,中國早已不滿足於掏錢賺吆喝的階段,而需要更多文化產品在世界傳播。

此次華人文明交流互鑒作了非常重要的貢獻,讓大家瞭解了華人文明互鑒的案例,這些入圍案例和獲獎案例的努力讓華人的文化走出華人圈,走出漢字圈,有了交流有了鑒定,糾正了別人對華人文化的偏見,贏得了華人文化應有的地位。”

沈時康(美國加州阿罕布拉市首位亞裔市長)

——站在高處大聲呼喊才能引人重視

我的父母是印尼歸僑,在北京留學後留在了北京工作生活。我上世紀70年代隨父母移民香港,80年代初來到美國讀高中。我的參政經歷告訴我,如何融入美國主流社會,存在與尊嚴要靠自己爭取。

中國人說美國很好,不用講關係。中國一些小事情如看病掛號、讀書、買樓都要講關係。在美國有法律規範,小事情比較成熟不需要講關係。但其實只要有人的地方就要講關係,攤上大事了一定要講關係。在美國不是不需要關係,而是你沒有關係。中國移民的關係網在中國,而美國人則是好幾代人在那裡生活積累關係。

要讓美國主流社會對華人有更多的認識,需要華人積極交流。美國社會有自己一套的遊戲規則,華人最驕傲的不是用自己的規則成功,而是熟悉當地規則,利用當地規則取得勝利和話語權,實施自己的想法。華人在美國要對國家政策有影響力,參與政治是必須的。站在高處大聲呼喊的時候,才能引人重視。大聲呼喊才能改變規則。

周敏(著名亞裔研究學者、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華裔館館長)

——盼將廣州打造成僑鄉大都會

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有着悠久的對外交流底蘊和歷史。然而,在以往對廣東華人華僑的研究中,關注點往往是江門、梅州、潮汕等傳統僑鄉,卻忽視了廣州作為區域文化中心的戰略地位。應該將廣州打造成僑鄉大都會,從而助推建設新海絲之路。

對廣州而言,無論從地理區位、僑力資源、歷史文化資源,和新海絲之路國家深厚的人文淵源以及輻射深遠的商貿與跨國網絡等,都具有自身獨到的優勢。

因此,將廣州打造成僑鄉之都,不僅僅是強調"鄉音鄉情",更應該重視廣州的大都會氣質。廣州可以利用現有的廣交會、海交會平台,打造與博鰲論壇相匹配的國際海絲論壇;發展海洋經濟,加強廣州與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往來經濟。廣州的中小企業可以進一步加強與東南亞企業合作。此外,廣州還應拓展華僑華人跨國網絡。

部分獲獎經典案例

1、美籍華人以飛虎隊文物為媒介促中美友誼

1941年8月,為幫助中國軍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由美國空軍陳納德將軍指揮的中國空軍美國志願援華航空隊,即飛虎隊宣佈成立,並於同年9月開赴中國戰場,與中國軍民一道共同抗擊日寇,創造了輝煌戰績。

2007年,陳燦培意外獲得兩件當年飛虎隊員飛越駝峰穿過的空軍服,此後不斷收集飛虎隊文物。迄今為止,陳燦培已經向中國昆明、桂林、芷江、重慶、南京等地的飛虎隊紀念館和博物館無償捐贈了10000多件文物。2014年以來,還在美國各地圖書館和航空博物館舉辦“向二戰援華飛虎群英致敬”圖片展覽。

2、翻譯出版《中國皇后號》及美商船首航廣州紀念活動

1784年,滿載貨物的商船“中國皇后號”從紐約港駛往廣州,標誌著中美貿易和文化交流交往的大門由此敞開。在“中國皇后號”首航廣州200週年時,美國費城海事博物館出版了《中國皇后號》的英文版。2006年,在“中國皇后號”首航廣州222週年之際,廣州日報報業集團策劃、翻譯和出版了《中國皇后號》的中文版,深入挖掘了這一寶貴的歷史資源。

2014年是中美建立正式外交關係35週年。廣州市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中國致公黨廣州市委員會、廣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共同舉辦了“中國皇后號”首航廣州230週年圖片展、學術座談、《中國皇后號》中英文修訂版贈書儀式等紀念活動。

由此推動了美國馬薩諸塞州參眾兩院將2014年8月28日定為“廣東廣州日”的法案、廣州與波士頓簽約成為國際友好合作交流城市,為中美城市間的文明交流互鑒作出了新的貢獻。

3、廣州科學家創新青蒿素抗瘧惠及全球

1967年,廣州中醫學院(現名為廣州中醫藥大學)李國橋教授率領團隊首次在臨床上用青蒿素成功治癒惡性瘧疾。2006年,李國橋及其團隊研製出世界首個療程短、成本低的青蒿素類複方抗瘧新藥。這種新藥不僅療效快、治癒率高,價格僅為同類藥物一半,非常適合窮人服用。

從1967年至今,李國橋及其團隊至少有一半時間在瘧疾疫區度過。從越南到柬埔寨,到泰國、緬甸等,從東非的肯尼亞到西非的尼日利亞和南非,以及拉丁美洲的數十個國家和地區,向人們宣傳推介青蒿素,並取得了顯著效果。

4、14年堅持出版意中雙語雜誌及意文版作品

2001年,意大利華人女作家胡蘭波在意大利創辦月刊《生活》,2007年該月刊更名為《世界中國》,成為首份由華人創辦的意大利語和中文雙語雜誌。如今,《世界中國》雙語雜誌及網站已成為意大利政府部門瞭解中國的重要窗口之一。

意文版《通向羅馬之路》是胡蘭波對自己海外25年生活的敘述,意在向意大利人解釋中國文化,介紹中國移民的生活,向西方讀者展示中國人的精神。該書在意大利出版發行後,很多意大利高等學府將《通向羅馬之路》作為閲讀教材。

14年堅持出版意中雙語雜誌及意文版著作,胡蘭波既向意大利民眾介紹中國文明,也把意大利文化帶到了中國。2007年,作為意大利政府顧問的胡蘭波女士與同事們共同努力成功促成中國西安市與意大利古城龐貝市結為友好城市。2014年9月30日胡蘭波獲頒意大利之星騎士勛章和意大利總統簽發的證書。

5、華裔領袖推動美國國會就《排華法案》道歉

2011年10月6日,美國聯邦國會參議院以全票通過法案,對包括1882年《排華法案》在內的美國歷史上通過的一系列排華法案表示歉意。2012年6月18日,美國聯邦國會眾議院一致通過議案,為歷史上的排華法案表達歉意。在經過整整130年的漫長歲月後,美國參眾兩院終於對美國歷史上辱華、排華的醜惡行徑表示“懊悔”。

以趙美心、薛海培、江權活為代表的華裔領袖在本次爭取道歉法案獲得通過的活動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通過1882計劃,向公眾宣傳和教育,讓人們瞭解排華法案及其對基本的公民權利和美國建國原則的侵犯;成立1882基金會,啟動1882講述歷史項目,保留華裔歷史,推廣巡迴展覽和數字博物館,更好地回顧、宣傳、研究在美華裔的歷史。最終促成美國國會就《排華法案》道歉。

任何文明、文化的交流,必須建立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礎之上。一份真誠的道歉不會改變歷史,但是它能幫助美籍華人尋求到歷史應賦予他們的尊重與肯定:這個群體為美國的文化和多樣性都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華裔領袖在推動這一進程中做出了卓越貢獻。

6、翻譯出版《西遊記》馬來文版及引進中國漢語口語水平測試

馬來西亞漢文化中心主席、拿督吳恆燦在五年前成立馬來西亞漢文化中心,引進中國的漢語口語水平測試,專門向母語非漢語的友族包括馬來民族、印度民族推廣。馬來西亞漢文化中心用3年時間完成了用當地師資、當地語文、當地教材來教導受中國政府認可的對外漢語教學,受到馬來西亞政府的高度認可。

2014年,馬來西亞國家語文局作為全國推動馬來文學核心的機構,破天荒首次舉辦為期3個月的漢語課程,讓該局24位高級官員學習中文。截至2015年3月,馬來西亞總理府已經啟動三批政府高級官員漢語學習班,共有84名政府高官完成了初等漢語口語培訓,其中的優秀學員被派往中國進修,這是馬中建交以來馬政府首次派官員到中國參加漢語高級研修班學習。

馬來西亞漢文化中心每年都舉辦“青少年文化體驗營”,組織華人華僑子弟回到中國,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達到文化認同的目的。同時,吳恆燦利用馬來西亞翻譯與創作協會主席的身份,花費四年時間,翻譯、印製了《西遊記》馬來文版本。

通過華文發揚優秀的中華文化,並與當地主流馬來文化長期交流合作,吳恆燦為漢語對外傳播及中馬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貢獻。

7、推動創辦孔子學院促進中日文化交流

現任日本札幌大學孔子學院院長張偉雄於2006年推動日本札幌大學與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共同創辦孔子學院,使之成為日本北海道地區以及廣東地區的第一所孔子學院,成為了日本北海道地區中國語言文化的中心。

張偉雄注重多元文化共生和跨文化交流的理論與實踐,作為為數極少的外國人院長,在任札幌大學文化學院院長期間,發揮跨文化人才優勢,推動札幌大學創辦中文學科,使之成為北海道地區第一個以“中國語言文化”命名的學科。

利用大學與孔子學院的平台, 張偉雄先生在華人文化文明推進和科學研究領域取得重要成果,發起和推動北海道地區的中日文化交流品牌建設。每年舉辦中國文化周,邀請中國的文化團體以及個人到日本推廣傳播中國聲音,為提高華人在日本社會的地位作出了積極努力。

8、荷蘭華人創辦中華文化學校及開通華人服務熱線

熊國秀,荷蘭華人婦女聯合總會創辦執行主席、荷蘭荷中商務文教交流協會會長,20多年以來堅持做義工,服務荷蘭華社及各族裔社區。

2000年,通過她的努力,荷蘭華人社會第一條專門針對家庭暴力問題的服務熱線開通,引起極大反響。2004年她在僑界支持下創辦了荷蘭鹿特丹中華文化學校並在之後幾年與丈夫一起負擔了昂貴的校租和教師團隊費用。鑒於熊國秀在社團、僑校、中國扶貧助學、帶領華人融入主流社會、穿針引線搭建荷中文化經貿橋樑等方面作出的突出貢獻。2007年4月,她榮獲了荷蘭女皇鉛筆簽授的王室騎士勛章。

從1988年遠嫁荷蘭至今,熊國秀女士為當地華人及各族裔社區服務的腳步就從未停止過。創辦中華文化學校及開通華人服務熱線,熊國秀培養了大批華人孩子,並帶領華人參與不同的當地文化及科技經貿活動,穿針引線帶領荷蘭不同市長到中國,讓外國人為中國作正能量宣傳,併為威海市、吉林市、昆明市建立了與荷蘭的友好城市,為兩國文化交流和科技經貿交流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還有啥入圍經典案例?

看大家聽得多認真

沒看夠?亞太日報向你介紹完整的16個經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