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獨立戲劇 最難也最美

新华社

text

2014第五屆“北京·南鑼鼓巷戲劇節剛剛落下帷幕。今年的出資人和主辦方與往年不同,是“中國公民王翔。

68臺戲劇演出,總投資180萬元,票房總收入30萬元。東城區戲劇建設促進委員會支持50萬元,餘下費用則由60歲的王翔個人承擔。

癡愛戲劇的王翔有兩個身份,一個是牙醫診所的主任醫師,一個是蓬蒿劇場的藝術總監。2008年,他出資120萬元創辦了北京首家民間獨立劇場——蓬蒿劇場。此後5年,蓬蒿每年約70萬元的虧損都由他補貼。

為此,王翔不得不開始變賣房產來維持劇場運營。有人反對,但他沒有辦法讓自己停止。“房子是給人住的,而人是要有靈魂的。沒有了靈魂,要房子何用?

其實,早在創建蓬蒿時,他就沒有打算通過戲劇來得到物質回報,“因為真正的藝術是不斷付出,奉獻給社會的。

然而他的付出遠遠不止這些。四處奔波,力邀中外優秀作品來蓬蒿上演,讓戲劇節走向一條國際化的道路。因為操勞過度,他兩度冠心病發作,心臟放了六個支架。

其實王翔完全可以選擇另外一種方式。繁星戲劇村以戲劇、劇場為中心,孵化出一批有口碑的戲劇,並推向全國,通過巡演、版權經營、周邊配套服務發展等,形成了一個屬於北京白領的都市文藝生活休閒體驗園區,走出了一條成功的文化產業化道路。

不過,王翔固執地拒絕了這種可複製的模式。他告訴新華社記者,一個健康的社會不能只追求GDP、只有物質和娛樂,“我們應該追求GDP背後深層的文化創造力,不是不能做文化產業,而是不能把所有的文化都產業化。

“我堅持藝術公共普及的公益屬性。大量的基礎的藝術創作(戲劇創作)應當是非營利性的,必須遠離商業目的。王翔說,政府做的很有智慧的事,就是在文化層面承認公益性並大力推進、倡導。

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文化部部長蔡武最近表示,將培育和發展多元社會化服務主體,建立健全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機制。

成立6年來,蓬蒿劇場上演了1600多場戲,獨立出品20多部戲,發起和承辦了6個戲劇節,向主管部門提出了大量改善文化政策的建議。

不過近年來,他們做得越發艱難。

即使今年的南鑼鼓巷戲劇節體制上改為民間主辦、政府公助,還有人在網站上發起了“讓藝術家們吃飽飯等倡議,但這些都遠遠不夠。

蓬蒿劇場的11位工作人員和少量志願者撐起了今年的戲劇節,精力和財力的有限,讓王翔心力交瘁。

目前,中國所有的民間劇場都被統一定位為工商營利組織,無法對接私人捐款。而在歐美等眾多國家和地區都有較為完備的文化政策,各級政府、各種基金和企業等都會支持劇場特別是小劇場的戲劇演出,讓它們在商業化的大潮中,得以生存。

中國民間獨立戲劇的未來,面對的是結結實實的現實。

話劇導演王曉鷹說:“戲劇藝術作為一種個人素養在個人身上發展時,有癡迷就足夠了。戲劇藝術作為一種文化事業在社會上發展時,還需要更全面的環境、認知、政策、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