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29日,紀念“巴山輪會議”30周年暨2015年宏觀經濟研討會在重慶舉行,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鄭新立在會上表示,當前宏觀經濟面臨的主要矛盾是生產過剩與需求不足,推進農村改革可以有效提高居民消費率,通過縮小城鄉差距使經濟獲得新一輪增長。
鄭新立指出,33年來,我國的最終消費率最高時為67%,最低時下降到47%,這兩年略有回升,維持在49%的水平;與此同時,投資率盡管有一些波動,但總體逐步上升,最終消費率降到48%,投資率上升到49%,目前仍呈現投資率過高,消費率偏低的扭曲結構。
在談到如何提高居民消費率的問題上,鄭新立表示,應聚焦農村改革,讓農民通過土地的法人財產權,獲得城市化過程中土地增值的收益,這樣就可以使6億多人的支付能力迅速提高。“在調研中發現,凡是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和地區,農民都分享到了城市化過程中土地增值的收益。凡是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國家,都是農民沒有分享到土地增值的收益。前者就是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省,后者是巴西、墨西哥。”
鄭新立說,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農民通過依靠法人財產權的轉讓,就可以獲得土地承包權的收益,再加上宅基地的抵押擔保轉讓以及城市國有經營性土地可以與國有土地同價,6億多農民收入可以增加。“進城的2.8億農民工,他們留在農村的兒童有4600萬,婦女有4000萬,老人有4000多萬,加在一起,農民工和他們的家屬共有4.2億人處在全家分離的狀態”。他認為,通過土地的改革,把農村宅基地的退出同城市提供保障房掛鉤,就可以讓農民工家庭能夠在城里團聚。同時,農村土地的轉讓與發展集約化經營,可以吸引一部分高素質的農民工返鄉搞規模化經營進行創業。隨著城鄉收入的差距縮小,甚至拉平,中國就能贏得新一輪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