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牢——“中华粮仓”春耕剪影

新华网

text

新华社哈尔滨5月2日电题: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牢中华粮仓春耕剪影

新华社记者韩宇、邹大鹏、杨喆

民以食为天,有粮安天下。疫情来袭,多国限制农产品出口,中国人如何端牢自己的饭碗?答案或许就写在全国已铺开春耕画卷的大地上。有中华粮仓之称的黑龙江,铁马开犁千钧奋进,一片火热繁忙景象:疫中稳耕,有底气;科技智耕,有能力;绿色精耕,有希冀北大仓的春耕剪影中,透露出中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保障粮食安全的硬气。

疫中稳耕,有底气!

春时正好,沃野复苏。在我国重要的水稻主产区黑龙江省东部的三江平原,富锦市上街基镇大屯村农民王德刚正忙着整地备耕。

往年耕耘今年云耕,疫情对俺影响不大,农时没耽误!王德刚说,国家玉米、大豆等补贴政策提早见亮、释放信号,咱心里更有谱了,今年又多种了300亩地,多打些粮!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全民战疫,先稳饭碗。我国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粮食产量已连续5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今年全国粮食种植意向面积稳中略增,保障粮食安全有底气。

河北、河南、江苏等粮食产区,夏粮长势平稳,奠定了夏粮丰收的基础。今年我国稻谷、小麦两大口粮品种种植面积将继续稳定在8亿亩,同时根据市场需求调优品质结构,发展强筋弱筋小麦、优质稻、高蛋白大豆,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

在黑龙江省五常市民意乡前进村的一处水稻育苗基地的大棚中,管理人员在查看稻苗长势(4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建威摄

在黑龙江省兰西县兰西镇向阳村一处耕地上,种植户在移载马铃薯(4月14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王建威摄

黑龙江是我国产粮第一大省,70余年来实现了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的历史巨变,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商品量、调出量、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农业机械化率均居全国第一,中国人每9碗饭就有1碗来自黑龙江,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着压舱石作用。今年,黑龙江继续扩大种植面积,加大规模经营,让中国饭碗更瓷实。

国家政策好,种粮腰包鼓,就想着咋能扩大规模。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张大鹏家庭农场负责人张大鹏还记得,七年前自家只经营20多亩地,近几年面积翻了10倍以上,今年他又准备多种120亩。地多好种,收成也好,比如玉米规模经营后,每亩至少多打100斤粮。他说。

不仅向空间要地,还向时间抢粮。

4月初,在东北许多传统农区大田还未开播时,黑龙江省大庆市林甸县东发村就已启动了春耕第一犁。

我们村以种蔬菜为主,往年7月才开始种蔬菜,白白浪费了3个月时间。东发村驻村第一书记张健赫说,2016年通过引进早熟小麦品种,4月初播种小麦,7月收获后再种蔬菜,见缝插针抢回了3个月时间。目前,这一麦菜复种模式已从试种时的300亩,发展到今年的1500亩。

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数据显示,今年全省农作物种植面积保持在2.23亿亩以上,落实粮食作物面积2.155亿亩,比上年增加近50万亩,规模化经营面积扩大到1.38亿亩。目前,黑龙江省春整地已完成3649万亩,大田播种正按农时从南向北陆续展开。

科技智耕,有能力!

供春耕使用的农机在黑龙江省龙江县秋美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大院内整齐排列(4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建威摄

4月27日,在北大荒农垦集团总公司五大连池农场有限公司第一管理区,农场职工向播种机内补充玉米种子进行大田播种作业。新华社发(陆文祥摄)

让饭碗端得更牢,全国多地不仅靠扩大种植规模、抢前抓早,更用先进科技、大机械、大数据等为现代农业插上翅膀。

走进黑龙江省庆安县的久宏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水稻育苗大棚里已是一片新绿。今年我们采用了超早钵育模式育苗,比普通育苗模式提前十多天。园区负责人寇红专说,最早一批秧苗于3月18日开始播种,较一些地区早14天。

受制于地理条件,以前有些优质品种我们没法种,现在通过先进技术,这些品种也可以种了。寇红专说。

近年来,黑龙江省持续推动良种、良机、良法、良田深度融合,提高水利化、农机化、科技化、标准化水平。今年,全省良种覆盖率将保持100%,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推广体系达到20个,先进技术推广面积稳定在1.97亿亩次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力争达到68%以上。

小四轮驮不起现代大农业。黑龙江省加快推进农业大型机械化,今年新增大马力拖拉机5000台,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保持在97%以上。

村里100%机械化作业,这已不用再提了,现在值得一说的是无人机!林甸县东兴乡旭日村党支部副书记孙井春种地40多年,从人力、牲畜到小四轮,再到大机械、无人机,见证了现代农业器质变化。他指着空中试飞的无人机说,现在村里大约四分之一耕地应用无人机喷洒农药,稻子长高了田里不好进人,无人机喷洒又快又均匀,还能积累大数据助力精准防治,使产量得到保障。

藏粮于技,也要藏粮于地,曾经插根筷子也发芽的肥沃黑土,是北大荒变身北大仓的家底儿。2019年,黑龙江共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802万亩,落实配套资金12.6亿元,完成总投资91.7亿元。今年,全省将建设高标准农田843万亩。

绿色精耕,有希冀!

4月27日,在北大荒农垦集团总公司五大连池农场有限公司第一管理区,拖拉机进行春播作业。新华社发(陆文祥摄)

在黑龙江省兰西县兰西镇向阳村一处耕地上,种植户在移载马铃薯(4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建威摄

不仅吃得饱,还要吃得好。粮食安全,更需要品质安全。在保障供给数量同时,农业高质量发展正成为趋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效不断显现,将中国人的饭碗装满装精。

庆安县东禾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今年将种植水稻36万亩,其中有机水稻10万亩,绿色水稻26万亩,这一种植结构不是拍脑袋的结果。去年底,这家合作社联社通过对全国各直营店、网络销售平台销售额、交易量、消费者评价进行大数据分析,制订了今年水稻种植计划。

现在市场上更需要绿色、有机农产品,让产品更加绿色健康也是生产者的责任。合作社联社负责人杨晓萍说。

中华粮仓正在打造全国绿色菜园绿色厨房,2019年黑龙江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占全国五分之一,今年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将达到8500万亩。

用化肥一亩地需要100元左右,用农家肥得300元,但我们还是选择用农家肥。大庆市大同区佰谷泰生态家庭农场负责人王健健说,化肥用多了土壤就会出现板结,减少化肥用量,不仅健康,也让土地能持续有劲儿。

2019年,黑龙江省减化肥、减农药、减除草剂的农业三减高标准示范面积超过4000万亩,今年将增加至4500万亩。

现在不能只看量了,还要看质。提起种植,富锦市东北水田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春对合作社的产品颇为自信,我们高标准种植,全程可追溯,大家买我们的大米,就知道是怎么种出来的。

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黑龙江省铧镒农机专业合作社联社集结的拖拉机即将进行玉米播种作业(4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王松摄

4月27日,在北大荒农垦集团总公司五大连池农场有限公司第一管理区,拖拉机进行春播作业(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陆文祥摄)

黑土地上,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今年,黑龙江省继续力推把1.6亿亩耕地打造成粮食生产优质板块,推进14个大型灌区田间配套工程建设,落实黑土地保护示范区面积1000万亩。同时,加大粮食流通和仓储能力建设,确保颗粒归仓。

不只北大仓,一幅春耕山水图,早已在全国由南向北次第展开。

湖广熟,天下足,受疫情影响的湖北力争粮食种植面积和总产两稳,湖南省今年粮食生产目标播种面积为7150万亩。在广西,八桂大地春耕正忙。截至4月17日,广西早稻播种面积924.92万亩,完成计划任务的76.5%,春种旱粮757.27万亩。

在产粮大省河南,小麦长势良好。今年,河南省小麦种植面积达8550万亩,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1350万亩。

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河北省确保全省夏粮总产量保持在280亿斤以上,全年粮食总产量保持在700亿斤以上。四川今年千方百计稳定扩大粮食播种面积,力争实现全年粮食种植面积9519万亩,产量约705亿斤。

在粮食产量占全国五分之一的东北三省,辽宁今年粮食种植面积再创新高,吉林去年粮食总产达775.6亿斤,今年种植面积稳定、土地墒情好于往年肥沃的土地,从不辜负每一滴辛勤的汗水。

粮稳,人心安。稻香,碗里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