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一項新研究發現,過去幾十年中,北美一些地區的蠑螈體形變小,原因可能是它們為適應變熱變乾燥的棲息地,不得不消耗掉更多的能量。科學家說,這是第一次有研究證實全球變暖會影響動物的體形。
美國馬利蘭大學研究人員25日在《全球變化生物學》上報告說,他們研究了1957年至2007年之間在北美阿巴拉契亞山脈捕捉製成的蠑螈標本,以及2011年和2012年在相同地點發現的野生蠑螈。結果發現,1980年以後的蠑螈的體形要比幾十年前的蠑螈平均小8%。
進一步研究發現,1957年至2012年間,阿巴拉契亞山脈只有一種蠑螈的體形稍稍變大,卻有6種蠑螈的體形“顯著變小,平均每一代比上一代體形小1%。
研究人員還分析了蠑螈身體變化與海拔、溫度和降水之間的聯繫。結果發現,在溫度升高但降水減少最明顯的阿巴拉契亞山脈南部低海拔地區,蠑螈體形縮小最為明顯。
研究負責人、馬利蘭大學副教授卡倫·利普斯說:“我們的數據表明,這與氣候變化明顯相關。
研究人員開發了一個電腦程序,模擬蠑螈的日常活動與能量消耗。結果發現,現代蠑螈的日常活動與其祖先相同,但隨著氣溫升高,作為冷血動物,蠑螈要保持同樣的活動程度,身體代謝必須加快,導致能量消耗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