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首批貸款證明亞投行並非既有金融體系“替代者”

新華社

text

【亞太日報訊】(記者劉斐 王建華)亞投行究竟是既有國際金融體系的顛覆性“替代者”?還是有益的“補充者”?

亞投行日前批准的首批四個貸款項目,以事實證明,亞投行屬於後者。

首批四個貸款項目共計5.09億美元,涉及孟加拉國、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能源、交通和城市發展等領域。

除孟加拉的電力輸送升級和擴容項目為亞投行獨自提供貸款外,其餘三個項目係由亞投行分別與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歐洲復興開發銀行等多邊開發銀行聯合融資。

聯合融資打破了之前外界對“亞投行將與既有多邊開發銀行形成排斥性競爭”的臆想,同時加深了國際社會對亞投行將與這些機構密切合作的印象。

囿於基建融資缺口巨大,發展中國家集中的亞洲長期發展遲緩,區域內連結融通不暢,不僅不利於單個國家內部經濟民生可持續發展,更不利於整個地區形成自由共贏的一體化大市場。

亞洲開發銀行數據顯示,2010年至2020年,亞洲各經濟體內部基礎設施投資需要8萬億美元,區域性基礎設施建設另需3000億美元,但亞開行每年提供的基礎設施項目貸款僅為100多億美元。

這意味著,亞洲基建融資缺口巨大。

亞投行設立之初的目標即是,精準地對接國際資本市場的供需兩端,引導國際資金理性地投入有巨大基礎設施建設需求的亞洲。其定位於為亞洲基礎設施建設提供“造血”所需資金,與當今世界上其他的貸款機構並不衝突,反而是一種補足與強化。

世界銀行致力於減少貧困與支持發展,所提供給全世界發展中國家的貸款分佈於教育、衛生、公共管理、農業及環境和自然資源管理等領域。

亞洲開發銀行致力於提高亞太地區人民生活水準,對亞太區域內國家提供的援助涵蓋衛生保健服務、金融和公共管理、氣候變化應對等領域。

歐洲復興開發銀行的宗旨則是在考慮加強民主、尊重人權、保護環境等因素下,幫助和支持國家與地區發展開放的和可持續的市場經濟,當前涵蓋了從中歐到中亞、地中海以南與以東的30多個國家。

從中可以看出,基礎設施建設並非前述國際多邊開發機構的工作重點,甚或亞洲只是這些機構所關注的一部分,而被這些機構所忽視的基建卻恰恰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的基礎,對亞洲而言尤甚。

中國是現行國際體系的參與者、建設者、貢獻者,所倡建的亞投行更是從成立之初就一直倡導開放合作精神,與其他國際機構形成優勢互補。

世行行長稱亞投行為“重要的新合作夥伴”,亞開行行長表示“將同亞投行展開融資合作”,包括英、德等西方國家在內的57個意向創始成員國對亞投行章程達成一致。

這些都印證了中國為世界提供的金融方案並非“顛覆”,而是可被接納的補充與完善;印證了亞投行是可以和不同的多邊開發銀行共容於世,攜手助力發展中國家可持續發展的。

此外,原有主要國際金融機構在發放貸款時常常附加苛刻的政治條件,令許多有需求的國家與地區面臨艱難選擇。中國所倡建的亞投行則是開放包容、不附帶強人所難的政治條件,這給地區各國提供了多一種的選擇。

世界空間很大,完全能夠容納亞投行與現存多邊開發銀行共生;亞洲短板很多,需要亞投行作為當今國際金融體系的有益補充發揮強大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