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概况
【 亚太日报 】【 气候条件 】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 宗教 】非洲居民多信奉原始宗教和伊斯兰教,少数人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
【 著名景点 】东非大裂谷、帝王谷、金字塔、撒哈拉沙漠
【 面积 】约3020万平方公里(包括附近岛屿)。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0.2%,次于亚洲,为世界第二大洲 。
【 语言 】非洲语言约有800种。一般分为4个语系。
【 宗教 】非洲居民多信奉原始宗教和伊斯兰教,少数人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
【 简况 】位于东半球的西南部,地跨赤道南北,西北部的部分地区伸入西半球。东濒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隔地中海和直布罗陀海峡与欧洲相望,东北隅以狭长的红海与苏伊士运河紧邻亚洲。有54个国家。此外,还包括英属印度洋领域、法属南部领地以及西撒哈拉、留尼汪、圣赫勒拿、加那利群岛、亚速尔群岛、马德拉群岛等地区。在地理上,习惯将非洲分为北非、东非、西非、中非和南非五个地区。主要国家包括:埃及、南非、肯尼亚、尼日利亚。是世界第二大陆。它形如一个巨大的不等边三角形,南窄北宽,地中海、红海、印度洋和大西洋环绕四周, 沿海岛屿不多,最大的岛屿是马达加斯加岛。在非洲302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息着约7亿不同肤色的居民,有黑人,也有白色人种,还有黄色人种,非洲有700多个民族和部族。他们的语言十分复杂,将方言土语计算在内约有1500多种。地大物博,资源非常丰富,人民吃苦耐劳。尼罗河下游的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现在的埃塞俄比亚北部是古代非洲文明的重要中心。西非是大部分非洲农业的发源地。在中南部非洲,到处可以看到铁器时代的遗迹,还可见到古时梯田和人工灌溉工程的遗址。濒临印度洋的非洲东海岸,自古以来就进行着繁盛的贸易,早在纪元前就进行铁和盐的交易。15世纪上半叶,非洲东海岸已发展到能派使者远渡重洋到中国访问。
【 经济 】非洲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洲。大多数国家经济落后。采矿业和轻工业是非洲工业的主要部门。轻工业以农畜产品加工、纺织为主要。木材工业有一定的基础,制材厂较多。重工业有冶金、机械、金属加工、 化学和水泥、大理石采制、金刚石琢磨、橡胶制品等部门。农业在非洲国家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大多数国家的经济支柱。非洲的粮食作物种类繁多,有麦、稻、玉米、小米、高粱、马铃薯等,还有特产木薯、大蕉、椰枣、薯芋、食用芭蕉等。非洲的经济作物,特别是热带经济作物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棉花、剑麻、花生、油棕、腰果、芝麻、咖啡、可可、甘蔗、烟叶、天然橡胶、丁香等的产量都很高。乳香、没药、卡里特果、柯拉、阿尔法草是非洲特有的作物。畜牧业发展较快,牲畜头数多,但畜产品商品率低,经营粗放落后。渔业资源丰富,但渔业生产仍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近年来淡水渔业发展较快。
【 资源 】非洲拥有丰富的矿产、水力、农业和林业资源。世界上最重要的50种矿产非洲都不缺少,其中至少有17种矿产的蕴藏量在世界位居第一。主要有黄金、金刚石、铁、锰、磷灰石、铝土矿、铜、铀、锡、石油等。据新近国际矿业统计资料,非洲的铂、锰、铬、钌、铱等矿藏蕴藏量占世界总储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磷酸盐、钯、黄金、钻石、锗、钴和钒等矿藏占一半以上,铀、钽、铯、铝矾土、氟石、锆、石墨和铪等矿藏也占百分之三十以上。被称为“不毛之地”的撒哈拉沙漠是个巨大的能源宝库,地下蕴藏着大量可供开采的石油,其周围的利比亚、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尼日利亚等都是重要的石油出口国,利比亚的日平均采油量高达150万桶。南非是世界上最大的黄金生产国和出口国,迄今已生产4万多吨黄金,占人类历史上黄金总产量的五分之二。赞比亚铜的蕴藏量达9亿多吨,约占世界蕴藏量的百分之十五, 年平均产铜约36万吨,素有“铜矿之国”的美称。非洲的植物至少有4000种以上。森林面积占非洲总面积的21%。盛产红木、黑檀木、花梨木、柯巴树、乌木、樟树、栲树、胡桃木、黄漆木、栓皮栎等经济林木。草原辽阔,面积占非洲总面积的27%,居各洲首位。可开发的水力资源丰富。沿海盛产沙丁鱼、金枪鱼、鲐、鲸等。
【 农业 】盛产可可、咖啡、棉花、小麦、玉米、高粱、小米、木薯和棕榈油等农产品。1994年可可产量达131.6万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以上。世界第一可可生产和出口国科特迪瓦去年可可产量达85万吨,占世界总产量三分之一以上。1994年非洲咖啡产量为102.2万吨,出口量在世界市场上约占百分之十七;棕榈油产量达200.3万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百分之七十。埃及的长纤维棉花以产量高质量好驰名世界,年产量超过90万包。
【 交通 】非洲是世界交通运输业比较落后的一个洲,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交通运输体系。大多数交通线路从沿海港口伸向内地,彼此互相孤立。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另有铁路、海运等方式。南非共和国、马格里布等地区是非洲交通运输比较发达的地区。撒哈拉、卡拉哈迪等地区则是没有现代交通运输线路的空白区。目前非洲有公路约130多万千米,铁路约78000千米。内河通航里程约52000千米。海运业占重要地位。航空业发展较快。
【 对外贸易】 20世纪50年代,中非经贸合作以贸易和对非援助为主。在双方共同努力下,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合作内容日益丰富。特别是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后,双方经贸合作进一步加强和活跃,贸易、投资、基础设施、能力建设全面推进,金融、旅游等领域的合作逐步拓展,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中非贸易规模日益扩大。1950年,中非双边贸易额仅为1214万美元,1960年达到1亿美元,1980年超过10亿美元。2000年迈上百亿美元台阶后,中非贸易呈现快速增长势头。2008年突破了1000亿美元,其中中国对非洲出口508亿美元,自非洲进口560亿美元。2000年至2008年,中非贸易年均增长率高达33.5%,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由2.2%升至4.2%,占非洲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由3.8%升至10.4%。2009年,虽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非贸易额下降到910.7亿美元,但中国在当年首次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随着世界经济复苏,中非贸易呈现良好的恢复发展态势。2010年1月至11月,中非贸易额达1148.1亿美元,同比增长43.5%。
中非贸易结构逐步优化,双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相继进入对方市场。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国对非洲出口商品以轻工、食品、化工、土畜产等为主。2000年以来,机械设备、汽车、电子产品等机电产品出口显著增长,商品质量和技术含量大幅提高。目前,机电产品占中国对非出口的比例已超过50%。在非洲对中国出口方面,棉花、磷酸盐等初级产品曾经是主要商品。近年来,非洲的钢材、铜材、化肥、电子产品等工业制成品陆续进入中国市场。同时,非洲农产品对中国出口增长加快。埃及的柑橘、南非的葡萄酒、加纳的可可豆、乌干达的咖啡、突尼斯的橄榄油、埃塞俄比亚的芝麻等特色产品,逐渐为中国消费者熟悉和喜爱。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中国从非洲进口有所下降,但农产品进口增长了25%。
近年来,中国对非投资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增长迅速。2003年底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为4.9亿美元,而截至2009年底,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已大幅增长到93.3亿美元。二是分布广泛。中国对非投资分布在49个非洲国家,主要流向南非、尼日利亚、赞比亚、苏丹、阿尔及利亚、埃及等国家。三是领域丰富。主要涉及采矿、金融、制造、建筑、旅游、农林牧渔业等。四是方式多样。除独资、合资外,参股、并购以及与第三国企业合资开发资源等方式也逐渐增多。五是主体多元。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企业和个体从业者等,均在非洲投资兴业,各有所长,相互补益。
【 中非双边关系 】中国和非洲相距万里,远隔重洋,但中国和非洲之间的友好交往却渊源流长,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
早在公元前二世纪,中国的汉朝和非洲已开始相互了解,间接地交换各自的特产珍品。中国的唐朝不仅与当时统治非洲北部的阿拉伯帝国开始正式直接交往,而且已有中国人踏上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土地。唐代与非洲北部和非洲东海岸进行了较多的物资交流,唐代的青白瓷器和钱币在埃及、肯尼亚、桑给巴尔等地多有发现。宋朝航海业的发达使中非的人员和物产交流进一步发展,中国的产品不仅大量出现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沿海,而且还深入到津巴布韦等非洲内陆地带。宋代还出版了《诸蕃志》、《岭外代答》等记载了非洲风土人情和地志物产的书籍。
中国元朝与非洲的直接交往不断增加。中世纪世界四大旅行家之一、摩洛哥人拔图塔也曾访问中国南方的泉州、杭州和广州等城市。我国元朝地理学家朱思本早在14世纪就在地图上把非洲大陆标绘成一个向南伸展的三角形。
明代是中非古代交往历史上最重要的时期,友好关系已发展到双方官方代表相互访问。我国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几次率领由数十艘大船组成的船队,携带大量金银缎匹和瓷器宝钞,代表中国政府访问了现今索马里和肯尼亚一带的东非港口。明朝从非洲输入了象牙、犀角、琥珀等珍贵产品和鸵鸟、斑马、长颈鹿等珍禽异兽,中国的特产锦缎、丝绸、瓷器和漆器等珍品也不断流向非洲。
非洲国家与中国在国际事务上密切合作。在恢复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合法席位、挫败“中国人权状况”反华议案和“台湾参与联合国提案”、支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中国申办奥运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非洲绝大多数国家都给予中国有力的支持。中国也积极关注和支持非洲和平与发展问题,支持非洲国家成立非洲联盟和实施“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并积极参与联合国在非洲的维和行动。
中非高层往来频繁。20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就曾3次访问非洲,提出了中国同非洲国家发展关系的五项原则和援外八项原则,为中非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江泽民主席1996年访问非洲时,提出了构筑中非关系面向21世纪长期稳定、全面合作的五点建议,许多非洲国家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也相继访问中国。
2000年10月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通过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宣言》和《中非经济和社会发展合作纲领》两个历史性文件。会议为中非友好合作树立了新的里程碑,使中非友好合作在论坛框架内得到不断深化和扩大。2003年12月,中非合作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会议通过了《中非合作论坛——亚的斯亚贝巴行动计划(2004至2006年)》,为今后三年中非合作制定了总体规划。有力地推动了中非经贸合作的全面发展,并取得显著成绩。数据显示,中非之间的贸易额已从2000年的106亿美元上升到2005年的397亿美元。2006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3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中非共同宣布建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峰会通过《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07至2009年)》。中国承诺到2009年对非援助规模增加一倍,力争到2010年使中非贸易达到1000亿美元。
中国先后与40多个非洲国家签订了《双边贸易协定》,与23个非洲国家签署了《双边鼓励和保障投资协定》,与8个非洲国家签订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与29个非洲国家签订了《混委会协定》。
中国还减免了非洲31个国家总共109亿人民币的债务,并为一些非洲国家190种税目的对华出口商品提供免税待遇。
中国重视支持非洲国家改善基础设施条件,通过援助、工程承包、投资合作、扩大融资等方式,帮助非洲国家兴建住宅、公路、桥梁、铁路、机场、港口、通讯、电力、给排水、医院等基础设施,对非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中国鼓励和支持中国企业参与非洲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并要求企业重合同、守信用,保质完成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