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圖集 直擊8·15前日本東京靖國神社】
【亞太日報訊】亞太日報驻東京記者藍建中:臨近敏感的8月15日,靖國神社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日本政客又蠢蠢欲動,準備利用靖國神社這個舞臺進行表演,以此顯示自己不屈服於中國的硬漢姿態。
如果是為了悼念戰死者,表示追求和平,那麼每年8月15日參加在東京武道館舉行的有天皇參加的全國戰歿者追悼儀式就足夠了,那麼為什麼非要固執於參拜靖國神社呢,就是由於這些政客與靖國神社的歷史觀有著強烈的共鳴。參拜靖國神社的要害,在於其表明認同靖國神社的歷史觀,否定日本的侵略罪行。這嚴重傷害了中國等受害國人民的感情。
靖國神社並非“祭祀為日本而死的人
日本國內不少人認為中國沒有資格對靖國神社置喙,因為悼念死者是日本的文化。實際上,靖國神社並不能稱為“為戰爭中死去的人慰靈的場所,因為並不是所有戰死者都被祭祀,違抗天皇的人是絕對不會被祭祀的。因此,靖國神社“是祭祀為日本而死的人的說法絕對不能成立。例如西南戰爭時期被士族推舉為首領的西鄉隆盛,雖然是明治維新三傑,後來也被平反,但是由於與天皇的政府軍戰鬥過,也沒有被供奉在靖國神社內。即使不違抗天皇,例如在戰爭中死於原子彈爆炸或空襲的人,也不能被祭祀,因為他們“不是為了天皇而主動失去生命的人。自然死于日本侵略的受害者也沒有被祭祀的資格。稱靖國神社是“追悼戰爭犧牲者,祈禱和平的場所,完全是一個謊言。
靖國神社是明治維新以後的天皇制下產生的,並非自古以來就存在,因此與日本的歷史和傳統並無關係。實際上,靖國神社卻是一個美化日本侵略史、讚揚日本侵略者的場所。
在靖國神社黑色的大鳥居前,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鳥居兩旁那兩座巨大的石燈籠。石燈籠的基座上,各裝飾著八幅青銅浮雕。仔細辨認上面的銘文,可以看出,這些浮雕記載的是從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日俄戰爭到“九一八事變的皇軍們的所謂“赫赫戰功。
靖國神社拜殿。亞太日報駐東京記者 藍建中 攝
靖國神社坐西朝東,狀如一把刀柄稍長的菜刀。靖國神社內散佈各種彰顯碑、紀念碑。“守護憲兵之碑位於西南角,說明牌竟寫道:“憲兵的任務是監軍護法,但在大東亞戰爭中,還為佔領地的行政和指導當地民族的獨立竭盡忠誠。
游就館本館。亞太日報駐東京記者 藍建中 攝
靖國神社內的東北角有個遊就館,該館面積約為1.12萬平方米,是為保存、展示供奉在靖國神社內的“祭神的遺物、資料、武器等與戰爭有關的歷史遺物而建的,並於1882年開館。名稱取自《荀子•勸學》中“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一句,以此象徵靖國神社內供奉的“神是所謂的高潔之士。1923年關東大地震時遊就館嚴重受損,1931年重建,二戰結束後曾被關閉,于1986年重新開放。
游就館本館正門前的軍馬慰靈碑。亞太日報駐東京記者 藍建中 攝
在遊就館本館正門前,甚至為戰爭中死去的軍犬、軍馬和軍鴿也建立了慰靈碑。在本館正門的左側,一個櫥窗內展示著緬甸戰場上的一些軍用品。靠近正門的地方則是海防艦紀念碑,正中台座上是一艘青銅制的海防艦模型,後面的石碑上雕刻著200餘艘被擊沉的海防艦的名稱,台座下麵的亞太地區地圖上,標示著海防艦被擊沉的地點。在海防艦紀念碑旁則是2005年新建的帕爾紀念碑。帕爾是東京審判(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期間的印度法官,因聲稱日本無罪,一直被右翼引為同道,建立這座紀念碑,無疑是為推翻東京審判結果。
在本館正門的右面,豎立著特攻勇士(神風突擊隊員)的青銅像。一旁的《特攻勇士贊》指出,特攻勇士“是今日和平與繁榮的日本的基礎,他們的至純崇高的殉國精神,應該受到國民一致的敬仰、追悼並永遠傳頌下去。
1979年從泰國運回的泰緬鐵路開通式機車。亞太日報駐東京記者 藍建中 攝
遊就館本館的側面是新館,新館與本館連為一體。新館的一層,展示了日軍曾用過的零式戰鬥機、加農炮、榴彈炮、機關槍等侵略武器,甚至還有一輛1979年從泰國運回的曾參加有“死亡鐵路之稱的泰緬鐵路開通式的機車。一層的書店,出售有歪曲歷史、美化侵略的書籍。
遊就館新館二層電梯正面的士兵之像。亞太日報駐東京記者 藍建中 攝
新館二樓,迎面是一尊“士兵之像,進入展廳前,先要看一部迴圈播放的紀錄片《我們不會忘記》,片長約一個小時。紀錄片稱:“戰後,由於錯誤的風潮導致的對大東亞戰爭的批判植根于日本人心中,甚至滲透到不瞭解戰爭的一代,一直背負著祖國的汙名。現在,希望告訴你們真實的一面。紀錄片的開頭是原子彈爆炸的蘑菇雲,似乎在表明日本是戰爭的受害者。按照紀錄片的說法:“甲午戰爭是日本為了幫助朝鮮實現獨立,盧溝橋事變是中國方面首先開槍,珍珠港事件是美國總統羅斯福陰謀將日本拉入戰爭的圈套,當時的日美談判不過是美國爭取時間的手段,日本是被逼無奈才發動戰爭的。即使不發動戰爭,接受美國的最後通牒也相當於亡國,因為日本在中國有合法利益,特別是在東北更是存在通過日俄戰爭獲得的合法利益,並且有日軍士兵的墳墓。不發動戰爭,連日本的靈魂都會失去;而發動戰爭,即使失敗也要一代一代繼續鬥爭下去。紀錄片聲稱東京審判是勝者對敗者的報復,是非法的審判。影片在介紹九一八事變時,雖然不得不承認是日本士兵炸毀了柳條湖段鐵路,但是又強調這是“個人的獨斷行為,帶有自衛的性質。紀錄片還重點介紹了七七事變後發生的“通州事件,試圖通過230名日本和朝鮮人在通州被調轉槍口的保安隊所殺來證明日本是受害者,同時沒忘強調“愛妻子和孩子的日本軍人絕對不會在海外從事掠奪等殘暴行為。紀錄片最後將所謂“英靈的犧牲作為今天日本和平與繁榮的基礎。
遊就館新館內展示的日軍火炮。亞太日報駐東京記者 藍建中 攝
遊就館雖然是一個軍事博物館,但是裡面涉及古代的部分只有一個小小的展廳,而明治維新以後的歷史才是主體,其中二戰的內容又占了最大的部分。遊就館在介紹日清戰爭(甲午戰爭)時,宣揚甲午戰爭是為了幫助朝鮮實現獨立。為了強調日軍的英勇無敵,展廳內還展出了當年從旅順清軍要塞繳獲的克虜伯大炮。在一幅展示日本入侵馬公島的繪畫中,日本大敗清軍,清軍將領手中的大刀被日軍將領一刀砍斷,而在強調日軍的英勇無敵時,則完全不提日軍旅順屠城,全城只剩下36人的歷史。
展廳避談侵華罪行
介紹北清事變(八國聯軍侵華)的展廳稱:“西歐列強對於在日清戰爭中暴露出衰弱本質的清國提出了露骨的利益要求,擴大了勢力,憤慨的人們以義和團為核心,提出了‘扶清滅洋’的旗號,清政府也表示同意,宣佈對列強宣戰,包圍攻打北京的外交公館。日本作為歐美列強聯合軍的主力發動攻擊,提供援助,但是日本軍隊精銳,紀律嚴明,特別是佔領北京後,日本軍隊的有秩序行動與列強軍隊的掠奪形成對照,深受北京市民的信任和稱讚。而當時日本軍隊從清朝戶部搶劫了近300萬兩庫銀和綾羅綢緞,為了毀滅罪證而燒毀了戶部,搶走內務府32萬石倉米和全部銀兩,掠走藏在寶鋆府井內的30萬兩白銀,遊就館對此隻字不提。
根據館內文字說明,1919年“五四運動是中國排斥日本人的開始,卻不提日本對中國步步進逼,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似乎中國無故掀起抗日運動,日本是受害者。關於日本出兵山東和“濟南事件,館內說明這樣寫道:“昭和2年和3年(1927年和1928年),蔣介石北伐開始。由於國民革命軍反日情感強烈,完全沒有軍規,日本政府為了保護僑居的日本人,出兵青島,不久撤退。第二次出兵時,國民革命軍北上,在濟南殺死大批日本僑民。
說明完全不提日軍在濟南屠殺中國軍民3625人,以及日軍把國民政府駐山東外交特派員蔡公時割掉耳鼻、與其他16名外交人員一起殺害、造成“濟南慘案的事實。
在介紹滿洲事變(九一八事變)的展廳內,關於“滿洲歷史,遊就館說明稱:“北起黑龍江南到長白山脈之間廣大地區,各個時代稱呼不同。這裡是屬於通古斯系統、滿洲民族女真的搖籃。滿洲民族國家源自周王朝時代就為人所知的扶餘,還包括高句麗、渤海、(遼)、金、後金(清)。‘滿洲事變’後,建立了以清朝宣統帝為元首的滿洲國。但現在,中國統治這裡,稱為東北。
這段文字暗示,東北是中國後來“侵佔的領土。遊就館介紹偽滿洲國國歌國旗,滿洲“新國家建設計畫,避而不提日本在那裡的殖民掠奪。
遊就館對九一八事變是這樣描述的:“這是1931年9月18日,關東軍以奉天郊外的柳條湖附近的鐵道爆破事件為契機,企圖對滿洲全境實行軍事佔領的事件。這個事件在簽署塘沽協定後,事實上結束了。日本因為日俄戰爭的勝利而在滿洲擁有權益,但是中國在‘滅滿興漢’的旗號下建立了新國家中華民國後,這股熱情發展成為無視原有條約的過激的恢復國權運動,並波及到了滿洲。利用武力鎮壓反日行動的關東軍,雖然受到了國民的支持,但是列強強烈反對,日本退出了國聯,加劇了國際孤立。遊就館將中村大尉事件、萬寶山事件都作為九一八事變的背景加以介紹,在介紹中村大尉事件時稱:“日本政府本來希望通過談判解決問題,但是張學良卻主張事件是捏造的,在沒注意到事件的重要性時為時已晚,柳條湖事件(九一八事變)已經爆發了。說明雖承認中村震太郎到洮南地區是為了繪製軍事地圖,但不指責中村大尉從事的非法間諜活動。在介紹萬寶山事件時,只是單純說:“朝鮮農民和中國農民因為灌溉溝的問題發生衝突,出動了警官隊。這被誇大報導後,在朝鮮全境發生了反中國人暴動,中國人的死者達到100名(波及為中國的排日抵制活動)。說明既不提日本方面慫恿朝鮮農民尋釁滋事,也不提日本軍警對朝鮮農民的偏袒,只是說“這波及為中國的排日抵制活動。以上描述無外乎將九一八事變的起因歸咎於中國方面。
果然,後面的說明指出:“對滿洲的張學良政權的露骨的排日政策和日本政府對華綏靖外交的不滿在滿洲特別是關東軍內部鬱積。事變後,關東軍擁立清朝 最後的皇帝溥儀,建立了滿洲國。說明不提九一八事變是日本方面製造的,仿佛建立滿洲國這個傀儡政權是日本方面的正當權利。對柳條湖事件的說明,只單純說:“以在奉天郊外發生的爆破南滿洲鐵道為契機,1931年9月18日,滿洲事件爆發了。
稱“中國排日引發戰事
為了強調是中國排日才引發了九一八事變,展覽特意介紹了川崎少佐的《陣中雜感》:“不用說支那軍隊,一般民眾的侮日態度也極端強烈,我們的官民都生活在悲憤的淚水中。城內商業區的上學兒童遭受侮辱,找父母哭訴。據說多名日本婦女被支那人強姦。其他各種侵害權益的事件更不待言,日本人只能焦急地等待政府解決的那一天。在這種情況下,鐵道的受損也在不斷增加。
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在館內被稱為“支那事變,展覽內容稱:“1933年的塘沽協定,使日中關係好轉。但是中國共產黨1935年發表八一宣言以後,恐怖活動不斷發生,局勢再次惡化。第二年12月的西安事變後,反共的蔣介石與共產黨合作,反日行動進一步加劇。盧溝橋的小事件導致成北支事變,由於中國正規軍向日本軍隊非法射擊,以及日本軍隊的反擊,使整個北支成為戰場,其背景就是中國方面拒絕日中和平的意志。蔣介石把戰場擴大到上海和南京,將廣大的國土都作為戰場,選擇了以此來使日本軍隊陷入疲敝狀態的道路,後來,經過到大東亞戰爭結束的8年戰鬥,成為戰勝國方面的一員。
關於盧溝橋事變爆發的原因,館內解說道:“1937年7月7日夜,在北京郊外的盧溝橋附近的演習場,發生了正在對進行夜間訓練的日本軍隊進行射擊的事件。第二天早上,前往當地的一木大隊也受到槍擊,於是與宛平城內的中國軍隊交火。日本政府決定‘不擴大事件,局部解決’,當地也在11日簽署了停戰協定。7月11日的停戰協定雖然簽署,但是雙方增兵導致相互不信任加深。18日,第29軍軍長宋哲元拜訪了香月司令,表示道歉。但是似乎是為了對此表示反對,恐怖事件接連發生,發生了25日的廊坊事件、26日的廣安門事件和中國正規軍對日本軍隊的直接進攻。27日,參謀本部命令對平津地區進行掃蕩作戰,支那駐屯軍利用武力,掃蕩北京、天津地區的中國軍隊。
在對中國整體作戰進行介紹時,展覽稱:“盧溝橋事件發展成為北支全境的戰鬥。8月,第二次上海事變發生後,蔣介石下令總動員,決定進行國共合作,日本政府也放棄了原來的不擴大方針。仿佛是中國方面的抵抗導致了日本放棄不擴大方針。在介紹“北支作戰時則說:“‘北支事變’發生後,由於除第29軍外,中央軍也進入,於是日軍第五師團也向察哈爾方面進攻,佔領了萬裡長城。無外乎又是在說中國方面的抵抗導致了日本擴大戰事。
在介紹南京事件(即南京大屠殺)時竟說:“1937年12月,包圍南京的松井司令官向屬下部隊發佈了用紅筆標明外國權益和難民區的略圖,要求嚴正軍規,杜絕不法行為。敗退的中國軍隊逃到作為退路的下關,被殲滅。在市內,由於敗兵換上民間服裝,成為便衣隊,因此還對他們進行了揭發。但是南京城內,一般市民的生活恢復了和平。對於南京大屠殺,展覽隻字不提。展覽還展示了當時的軍歌《小麥與士兵》,而就是這首歌,與歌頌靖國神社的《九段之母》等軍歌一道,現在仍不時能在日本一些卡拉OK廳的歌單上看到。
在介紹攻打武漢的作戰時,展覽特意指出:“中支派遣軍於1938年10月攻佔了武漢三鎮,但是和南京一樣,設立了殘留居民的避難地區,特別是對歷史遺產、文化設施、大學、圖書館採取了萬全之策加以保護。完全不提日本軍隊對中國文化遺產的掠奪與破壞。
修改表述避免“激怒美國
在介紹太平洋戰爭時,遊就館仍使用戰時的提法“大東亞戰爭,並聲稱這是一場“不可避免的戰爭。在介紹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世界形勢時,在2006年7月前,展覽曾這樣說:“在嚴重蕭條的情況下就任美國總統的羅斯福對於沒有復興的美國經濟束手無策。很早就預想發生大戰的羅斯福在1939年決定美英聯合對德參戰,但是由於美國國民的反戰意志而碰壁。羅斯福悄悄推進美國的戰爭準備--‘和平計畫’,並且對英國和中國提供軍事援助。他最後的手段,就是通過對缺乏資源的日本進行禁運,強迫日本開戰。通過參戰,美國經濟完全復蘇了。
對於這種表述,安倍晉三的智囊岡崎久彥2006年8月24日曾在《產經新聞》的《正論》欄中刊文透露,他因擔心惹惱美國,曾建議靖國神社進行修改,他認為美國為了擺脫不景氣,通過經濟制裁將缺乏資源的日本逼入了戰爭,由此美國經濟獲得了恢復的說法不適當。
實際上,隨著前首相小泉純一郎不斷參拜靖國神社而使靖國神社成為一個熱點,似乎也是擔心關注度提高後會激怒美國,靖國神社2006年4月就開始研究修改遊就館中太平洋戰爭中涉及美國的這一小部分內容,並於7月正式開始修改作業,岡崎久彥對此進行了高度評價。
雖然措辭有所緩和,但是遊就館的史觀並沒有絲毫變化,依然是將戰爭責任推給美國。修改後的內容在“羅斯福外交和美國參加大戰中說:“擁有最大潛在國力的美國陷入了孤立主義。美國國會從1935年至1937年制定了3個中立法。重視歐洲和亞洲事態的羅斯福在支那事變(盧溝橋)事變爆發3個月後的1937年10月5日,發表了所謂‘隔離演說’,強調了與國際社會中的無法行為進行對抗的必要性,暗中指責我國,此後也努力誘導輿論。美國的輿論和國會也支持廢除《日美通商航海條約》等加強對日制裁的措施,最終發展到成為戰爭直接原因的石油禁運。
為了強調日本發動的戰爭是解放戰爭,展覽特別介紹了1943年的所謂大東亞會議,稱:“在南方作戰結束後的1943年5月,日本決定實現以日本為核心的東亞各國和各民族的團結,承認了緬甸和菲律賓的獨立。同年11月,召開了六國(日本、中國、泰國、滿洲、菲律賓、緬甸、印度陪席)參加的大東亞會議,並發表了大東亞宣言。實際上,日本當時是在戰爭出現頹勢的情況下才搞了所謂大東亞會議的鬧劇,當時的東南亞仍未擺脫日本殖民地的性質。展覽稱:“亞洲民族的獨立成為現實,是在大東亞戰爭初期日本軍隊獲得輝煌勝利之後。在日本軍隊的佔領下燃燒起來的火焰,即使在日本失敗後也沒有消除,經過獨立戰爭,民族國家接連誕生。
關於停戰,展覽稱:“由於美國沒有早日實現和平的意志,直到波茨坦宣言,一直未出現談判的機會。日本接受了波茨坦宣言提出的條件,直到議和(指三藩市和約)的約7年間,只能在佔領軍的統治下摸索重建的道路。展覽的題為《遺恨燒旌旗》繪畫,似乎仍對戰敗耿耿於懷。
大肆宣揚皇軍英武
此外,館內利用大量展品,宣揚皇軍的英武。展品包括大量的遺書、遺物、塑像、繪畫作品,諸如山本五十六致南雲的書信、女子挺身隊的血書、在沖繩戰死的牛島滿司令的軍服等。展品中還有這樣的內容:“1932年2月29日,日軍在進攻上海廟巷鎮的戰鬥中,工兵第18大隊第2中隊第2小隊的陸軍一等兵江下武二、北川丞和作江一之助懷抱即將 爆炸的爆破筒,闖入敵陣,炸毀了防禦的鐵絲網,為日軍進攻開闢了道路,這三人因此被稱為 ‘肉彈三勇士’。館內展示了“三勇士的青銅浮雕,對此大加讚揚。一幅題為《蒙古軍民協和之圖》的繪畫,展示了日軍攻佔後蒙古族歡欣鼓舞的情景。東條英機、木村兵太郎等戰犯的照片與其他戰死者的照片一起被作為“神張貼在館內,照片則標明是“法務死(被法庭判為死刑)。在最後一個大展示室內,展出了當時日本軍隊使用的各種武器,其中包括巨大的稱為“回天的自殺式魚雷艇。
稱入侵亞洲國家是為“解放
對於侵略中國這樣的獨立國家,遊就館讓日本以受害者的面目出現,原因歸結於是中國的排日運動引起了日本的反擊;為了爭奪資源和殖民地而入侵東南亞等歐美殖民地,遊就館則說成是日本被逼無奈,是不可避免的,是為了解放亞洲民族。總而言之,遊就館鼓吹大東亞戰爭是自存自衛的戰爭,是解放戰爭,雖敗猶榮。
日本政府口口聲聲表示接受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審判,並以此作為戰後重返國際社會的基礎,而領導人卻去參拜反對遠東國家法庭審判、讚美侵略的靖國神社,本身就是極為矛盾的。日本政客前去參拜獻貢品等,就是在為“靖國史觀張目,挑戰奠定戰後國際秩序基礎的波茨坦公告、遠東國家法庭審判等。這些政客卻準備行使集體自衛權,讓日本能夠重新對外發動戰爭,無疑是對亞洲和世界和平的威脅。
宣稱“祈禱和平,但難掩“讚美侵略本質
自然,安倍似乎也為此感到心虛,去年12月26日參拜靖國神社同時,還順便參拜了靖國神社內的“鎮靈社,以此來說明自己參拜是為了祈禱和平。
靖國神社內的“鎮靈社。亞太日報駐東京記者 藍建中 攝
這個鎮靈社是1965年7月在當時的靖國神社宮司築波藤麿倡議下建立的,用於紀念1853年後的戰爭和事變中殉國但是沒有供奉在本殿內的人士和各國戰死者。不過,與靖國神社宏偉的本殿相比,這個在本殿旁的不為人知的小祠堂位置偏僻,面積最多只有四平米左右,參拜者只能站在外面參拜,而且長期不開放,也無法參拜,是個可有可無的地方。
同樣是在2006年,似乎也是為了減弱自己讚美侵略的色彩,靖國神社在當年2006年10月12日從拜殿旁引了一條小路通到鎮靈社,可以讓一般人參拜了。但是,靖國神社特意指出,鎮靈社內供奉的祭神是安慰的對象,本殿內的祭神則是安慰彰顯的物件,從而與本殿供奉的祭神拉開了距離,二者不可同日而語。自然,這個小祠堂也不會引起一般參拜者的關注,依然默默無聞。可以說,這個鎮靈社的存在完全改變不了靖國神社讚美侵略的本質,安倍企圖以此掩蓋自己參拜的實質,可謂欲蓋彌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