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儒學木刻申遺成功能夠激勵中國嗎?

亞太日報

text

【亞太日報訊】近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工程國際諮詢委員會第12次會議為《世界記憶名錄》新增了47個項目,除中國申報的《南京大屠殺檔案》被收入外,韓國申報的《儒教雕版印刷木刻板》也成了“世界記憶”。

據新華網報導,韓國這次申報的主要是朝鮮李氏王朝(1392—1910)時期一系列儒家學說相關作品的雕版印刷用木刻板。這批木刻板屬於718部書籍和文獻,總計64226塊,全部為手工雕刻。韓方稱,大多數木刻板都是在朝鮮半島雕制完成,地點主要在今天韓國的廣尚北道。

這些古籍中不僅包括朝鮮李氏王朝時期儒學家的著作,例如李朝時期朱子學大師李退溪的朱熹理學選集《朱子書節要》(1743)、《聖學十圖》(1681)等,也包括不少原汁原味的中國儒教經典,例如朱熹和呂祖謙合著的《近思錄》(1794)。

從韓方的申報材料看,韓國這次申報重點不在雕版印刷這一技術,而在於儒教內容和思想通過這一技藝得以有效傳播和傳承。

一般認為,儒教在漢朝傳入朝鮮半島。在朝鮮三國時期,儒教思想和中國典章制度在朝鮮半島產生較大的影響。在統一新羅時代和高麗時期,儒教在朝鮮半島得到系統性發展,特別是高麗朝後期,隨著程朱理學的深入,儒教在朝鮮半島呈現大發展的態勢。在隨後的李氏朝鮮期間,儒教在朝鮮半島傳播迅猛,儒學大家輩出,學派林立,理論創新,思想深邃,為如今韓國的儒教傳統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據澎湃新聞報道,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武漢大學國學院副院長、哲學系教授丁四新認為,韓國此次申報的《儒教雕版印刷木刻板》,確實是貨真價實的東西。它進入世界記憶寶庫,不僅是應該的,而且應當看作對中國的一種激勵。

丁四新指出,儒教和儒家經典曾長期影響東亞社會,至今仍然在東亞和東南亞社會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中國作為儒家思想和文化的發源地和最為重要的載體,不但應當更加重視儒家和傳統文化的保護、爭取更多的相關遺產申遺,而且有責任讓其在現實生活中不斷發揚光大,成為世代相傳的記憶,成為源頭活水,在滋養國人身心的同時,為多元世界提供一種重要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他說:“以‘遺產’的形式進入世界記憶寶庫名錄的儒家歷史文明,歸根結底乃是為了更廣泛地喚醒和引發我們內心對於這一文明之精神內涵的記憶,並由此讓更多的世人重視這一文明形式在當今社會的培育和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羅傳芳,長期從事中國哲學和東方哲學的研究,對東亞地區的文化發展尤為關注。她亦由韓國的舉動反觀中國自身,感慨“在對待傳統文化上,我們主要是把它當意識形態宣傳,而他人是真正在文化的傳承和傳播上下功夫。後者才是世界範圍內真正感興趣的。”

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副秘書長方笑一,曾於2011年秋天赴韓開會時,親眼見證韓國對於雕版印刷古籍的木刻板的確保存得非常好。他在安東的韓國國學振興院,見到數量巨大的木刻書板。這些書板都是古代的漢文典籍,有朝鮮文人學者的文集著作,也有不少中國古籍,其中包括在朝鮮半島廣為流傳的許多朱子學著作。他說:“這些書板保存完好,字跡清晰,現在都可以拿來印書,同行的中國學者看了之後頗為讚歎。”

方笑一介紹說,其實古籍書板在中國也有保存。比如南潯嘉業堂藏書樓的書板保存至今,有三萬多塊,但並不都是儒學典籍的書板。“而韓國這次申報成功,我覺得有賴於其書籍內容的集中,那都是關於儒學的。”

在他看來,此次申遺充分說明了中國古代儒學對於朝鮮半島的影響之大,也證明儒學是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他同樣認為韓國的成功申請也提醒了我們,應當致力於中國儒學典籍,尤其是朱子學著作的整理與研究。這些書籍對於古代東亞地區文明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

近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工程國際諮詢委員會第12次會議為《世界記憶名錄》新增了47個項目,除中國申報的《南京大屠殺檔案》被收入外,韓國申報的《儒教雕版印刷木刻板》也成了“世界記憶”。

據新華網報導,韓國這次申報的主要是朝鮮李氏王朝(1392—1910)時期一系列儒家學說相關作品的雕版印刷用木刻板。這批木刻板屬於718部書籍和文獻,總計64226塊,全部為手工雕刻。韓方稱,大多數木刻板都是在朝鮮半島雕制完成,地點主要在今天韓國的廣尚北道。

這些古籍中不僅包括朝鮮李氏王朝時期儒學家的著作,例如李朝時期朱子學大師李退溪的朱熹理學選集《朱子書節要》(1743)、《聖學十圖》(1681)等,也包括不少原汁原味的中國儒教經典,例如朱熹和呂祖謙合著的《近思錄》(1794)。

從韓方的申報材料看,韓國這次申報重點不在雕版印刷這一技術,而在於儒教內容和思想通過這一技藝得以有效傳播和傳承。

一般認為,儒教在漢朝傳入朝鮮半島。在朝鮮三國時期,儒教思想和中國典章制度在朝鮮半島產生較大的影響。在統一新羅時代和高麗時期,儒教在朝鮮半島得到系統性發展,特別是高麗朝後期,隨著程朱理學的深入,儒教在朝鮮半島呈現大發展的態勢。在隨後的李氏朝鮮期間,儒教在朝鮮半島傳播迅猛,儒學大家輩出,學派林立,理論創新,思想深邃,為如今韓國的儒教傳統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據澎湃新聞報道,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武漢大學國學院副院長、哲學系教授丁四新認為,韓國此次申報的《儒教雕版印刷木刻板》,確實是貨真價實的東西。它進入世界記憶寶庫,不僅是應該的,而且應當看作對中國的一種激勵。

丁四新指出,儒教和儒家經典曾長期影響東亞社會,至今仍然在東亞和東南亞社會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中國作為儒家思想和文化的發源地和最為重要的載體,不但應當更加重視儒家和傳統文化的保護、爭取更多的相關遺產申遺,而且有責任讓其在現實生活中不斷發揚光大,成為世代相傳的記憶,成為源頭活水,在滋養國人身心的同時,為多元世界提供一種重要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他說:“以‘遺產’的形式進入世界記憶寶庫名錄的儒家歷史文明,歸根結底乃是為了更廣泛地喚醒和引發我們內心對於這一文明之精神內涵的記憶,並由此讓更多的世人重視這一文明形式在當今社會的培育和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羅傳芳,長期從事中國哲學和東方哲學的研究,對東亞地區的文化發展尤為關注。她亦由韓國的舉動反觀中國自身,感慨“在對待傳統文化上,我們主要是把它當意識形態宣傳,而他人是真正在文化的傳承和傳播上下功夫。後者才是世界範圍內真正感興趣的。”

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副秘書長方笑一,曾於2011年秋天赴韓開會時,親眼見證韓國對於雕版印刷古籍的木刻板的確保存得非常好。他在安東的韓國國學振興院,見到數量巨大的木刻書板。這些書板都是古代的漢文典籍,有朝鮮文人學者的文集著作,也有不少中國古籍,其中包括在朝鮮半島廣為流傳的許多朱子學著作。他說:“這些書板保存完好,字跡清晰,現在都可以拿來印書,同行的中國學者看了之後頗為讚歎。”

方笑一介紹說,其實古籍書板在中國也有保存。比如南潯嘉業堂藏書樓的書板保存至今,有三萬多塊,但並不都是儒學典籍的書板。“而韓國這次申報成功,我覺得有賴於其書籍內容的集中,那都是關於儒學的。”

在他看來,此次申遺充分說明了中國古代儒學對於朝鮮半島的影響之大,也證明儒學是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他同樣認為韓國的成功申請也提醒了我們,應當致力於中國儒學典籍,尤其是朱子學著作的整理與研究。這些書籍對於古代東亞地區文明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