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骂小三的心理学溯源:“我们的性道德植根于我们的进化出的性策略之中”

界面新闻

text

按: 从什么时候起明星劈腿出轨必上热搜?从什么时候起婚外情成为了道德大棒的目标,连饰演第三者的女演员都无法逃脱网友的谩骂?我们在变得更加保守吗?

文化研究者毛尖在接受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采访

时强调,二十年来的国产偶像剧在美学上没有任何进步,不对当下社会做出检讨,而执着于无穷无尽“斗小三”。不限于国产剧,弹幕三观警察甚至“审核”起了国内外古今的文艺作品,界面文化《今天的爱情观成为保守回潮的标志了吗?从祝英台应嫁马文才说起》

一文为我们列出了这些现象:有人指出《大宅门》中的杨九红是痴心妄想进入白家的无良妓女,《橘子红了》中的秀禾与老爷的弟弟相恋是不知廉耻的渣男渣女,《泰坦尼克号》和《乱世佳人》都是小三偷情的故事……

这种有人称之为“保守”、有人认为“正常”的道德观念是从哪里来的呢?法国哲学家迪迪埃·埃里蓬在《回归故里》一书中是这样分析的:社会规则会对所处其中的所有人施加影响,那些希望一切事物都“井井有条”、充满“理性”、符合“标准”的人便可将我们自幼开始习得的社会规范视为圣旨。在他知道了外祖母的经历、深刻思考了自己的出身家庭之后,迪迪埃写道,“我知道了用于判断正常与不正常的标准,在相当大程度上是相对的、人为的、可变的、与所处背景相关的,且两者相互交叠,总是非绝对化的……我还知道违反社会规则的人不单要时时生活在焦虑与痛苦之中,还很有可能为此遭遇身体上的折磨……”

在社会学、哲学的视角之外,如果我们试图在科学领域寻找所谓保守观念的来源,我们又会发现什么呢?在《欲望的演化:人类的择偶策略》一书中,进化心理学家、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心理学系教授戴维·巴斯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答案。《欲望的演化》基于众多关于择偶的科学研究,利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择偶行为案例,揭示了人类的择偶策略渗透进了每个人的行为之中。在巴斯看来,这些策略既塑造了女性之间的地位等级,也助长了男性的性背叛。它们既以爱之名义让恋人们激情相拥,又用嫉妒的怒火和残忍的背叛让恋人们黯然分手。

《欲望的演化:人类的择偶策略》作者戴维·巴斯

在这本书的终章,巴斯也分析了人类贞洁观的来源,为何人类在道德上排斥多元的、随意的择偶策略——“人们总是会责难频繁更换配偶和乱交行为,通常对他们最有好处的,就是在他人心中培养这种道德观点。我们的性道德植根于我们的进化出的性策略之中。不过,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纵观人类进化的历史,给所有人类策略中的单独一条增加权重,并没有合乎道德的正当理由。我们人类的本质就存在于我们性策略的多样性之中。认识到人类择偶策略的丰富性,可以帮我们向和谐迈进一步。”经出版社授权,我们从《欲望的演化》一书中节选了这一部分,以期与读者一起从进化心理学的视角一窥“贞洁”“保守”背后的秘密。

01 择偶策略的多样性

两性欲望的差异是人类多样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不过每种性别自身也有巨大的可变性。尽管追求纯粹的随意性关系的男性多于女性,仍然有些男性会一生都恪守一夫一妻,而有些女性也会发现多角恋、随意性关系抑或是多元化的择偶策略比一夫一妻的生活更诱人。有些男性是为了女性的经济资源而追求她们,而有些女性是为了男性的外表而追求他们,尽管这与整体趋势正好相反。尽管大多数男性和女性会被异性所吸引,但有时他们也会对同性感兴趣,有时会对同性和异性都感兴趣,或都不感兴趣。这些性别内的差异不能被当作统计上的意外而加以排除,它们对于了解人类择偶策略的丰富语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性多样化会因为个体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这些环境可以帮助每个人从他们的剧目中选择一种策略而放弃另一种——这种选择可能并不能被有意识地清晰表达出来。例如,阿卡男性在缺乏经济资源的情况下,会采取高亲本投资的择偶策略。昆族女性如果足够迷人,可以一直吸引愿意投资的男性,她们会选择持续择偶的策略。我们的配偶价值,即我们在择偶市场上有多少魅力,决定了在多大程度上,我们可以把我们的欲望修成正果。尽管择偶策略深深地根植于我们的进化心理之中,但是没有一项策略的实施可以不考虑社会背景或配偶价值。了解促进两性性策略的关键社会背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性别内部和两性之间的择偶行为差异。

关于这些多样性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仔细地审视那些由自私利益引发的价值判断。在西方社会,终生的一夫一妻常被标榜为典范。任何人如果不能遵从这些惯习,就会被当作是不正常、不成熟、不道德或是失败的。这样的评价正表明了支持这一观点的人心中暗藏的性策略。例如,通常情况下,最能满足女性利益的就是说服他人相信终生相爱的理想可以实现。乱交的女性会对专一的女性形成威胁,分散她们丈夫的资源、关注和承诺。最能满足男性利益的就是说服他人采纳一夫一妻的策略,尽管有时候他自己也不能遵守。乱交的男性侵占了单身男性的择偶机会,并且使已婚男性有被戴绿帽子的危险。我们所赞成的性价值,简而言之,通常是我们已经发展出的择偶策略的表现。

最能满足男性利益的就是说服他人采纳一夫一妻的策略,尽管有时候他自己也不能遵守(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两性的随意性策略深深地根植于人类的进化历史当中。进化视角的描述会强调男性的性乱交和女性的性羞涩,这会夸大事实。就像男性做出承诺的能力是他们全部策略的一部分一样,女性也有发生随意性关系的能力,而事实上,当她们觉得有好处时,她们就会发生随意性关系。

在达尔文提出性选择理论的一个世纪之后,这一理论遭到男性科学家的强烈反对,部分是因为他们假定女性在择偶过程中是被动的。女性积极地选择配偶,而且她们的选择形成了一股强有力的进化动力,这样的假设被认为是科学幻想而绝非科学事实。在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逐渐开始承认在动物和昆虫世界中雌性选择的重要性。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科学家开始在人类物种中证实女性选择和竞争配偶的积极策略。但在21世纪初,很多顽固的反对者再度坚持女性有且只有一项择偶策略——寻求长期配偶。

科学证据给了我们不同的解释。反对忠诚择偶而转向随意性行为的女性,改变她们的择偶欲求,去迎合男性挥霍无度的生活方式、他们外表的吸引力、他们阳刚的身体,甚至他们冒险自大的“坏男孩”特质。所有这些都告诉我们,女性有专门为短期择偶设计的心理机制。有婚外情的女性会选择比自己丈夫地位高的男性,并且她们很有可能会爱上出轨对象,说明女性有更换配偶的适应机制。如果缺乏有能力的男性为她们投资,或是男女比例不利于女性,在预见到这些情况时女性就会将策略转向短期私通,这也说明女性有专门的适应机制帮助她们从长期择偶转换为短期择偶。

人们总是会责难频繁更换配偶和乱交行为。但是,通常对他们最有好处的,就是在他人心中培养这种道德观点。我们的性道德植根于我们的进化出的性策略之中。不过,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纵观人类进化的历史,给所有人类策略中的单独一条增加权重,并没有合乎道德的正当理由。我们人类的本质就存在于我们性策略的多样性之中。认识到人类择偶策略的丰富性,可以帮我们向和谐迈进一步。

《欲望的演化:人类的择偶策略》

[美]戴维·巴斯 著 王叶 谭黎 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0-8

02 择偶行为的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代表着人类多样性中最迷人、最神秘的一面。不同社会的成员在某些品质上有巨大的差异,比方说他们对结婚伴侣的贞洁的欲求。比如,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几乎每一个个体,不管男性还是女性,都认为贞洁是配偶不可缺少的品质。那时,中国人在失去贞洁后,几乎是不能结婚的。不过,中国的这种文化在过去30年中已经改变。我的实验室的研究发现,尽管贞洁依然被看重,但它在配偶偏好中的重要性已经逐渐降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国家,如瑞典和挪威,在挑选配偶时并不重视贞洁。这种文化差异给所有人类择偶理论都出了个难题。

进化心理学关注早期经验、教养方式和其他当下的社会生态因素,用它们来解释择偶策略的差异。心理学家杰伊·贝尔斯基(Jay Belsky)和他的同事认为,严苛、拒绝、前后矛盾的儿童教养方式,不规律的资源提供,以及婚姻不和谐,都会导致孩子形成过早繁殖和过快更换配偶的择偶策略。相反,敏感的、支持性的和有回应的儿童教养方式,配合可靠的资源以及父母和睦,则会使孩子形成有承诺的配偶策略,表现为较晚繁殖而且婚姻纽带稳固。简单来说,在不稳定、不可预测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学习到的是他们不可以信赖任何一个配偶。因此,他们会选择较早开始性生活,而且倾向于频繁更换配偶。相反,生活在稳定家庭的孩子,父母的投入是可以预期的,他们会选择长期配偶策略,因为他们期望能够吸引一个稳定的、高投入的配偶。离异家庭子女的资料可以证明这个理论。这样的孩子会较早进入青春期,性生活开始得也比较早,会比来自完整家庭的同龄人拥有更多的性伴侣。

择偶策略对早期经验的敏感性,可以帮助解释不同文化对贞洁的重视程度的差异。例如在传统的中国,婚姻历来是长久的,离婚很少见,父母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为子女投入很多。在瑞典,很多孩子是私生子,离婚很普遍,而且很少有父亲会长时间对子女投入。因为这些早期的发展经验,中国人和瑞典人可能从人类拥有的全部库存中挑选出不同的策略。尽管早期经验的重要性还需要进一步的证实,但现有资料还是支持了这样的观点:在两性的性策略语库中,既有随意择偶,也有长期承诺,有窃取配偶,也有更换配偶。他们从菜单中挑选的特定策略,只部分取决于他们的早期经验,这在不同的文化中会有不同的体现。

乱交的阿赫人和相对专一的希维人之间的不同,也可以说明人类性策略的文化差异。这两个部落的男女比例差异,可能是导致他们性策略差异的关键原因。在阿赫部落,每一个男性对大约1.5个女性。在希维部落,尽管无法得到确切数字,但可以肯定男性比女性数量多。有很多可接近的阿赫女性,就给阿赫男性创造了希维男性无法得到的性机会。阿赫男性抓住了这些机会,十分频繁地更换配偶和随意的婚外情就可以证明这一点。在采取短期性策略时,阿赫男性会比希维男性更成功。希维女性比阿赫女性更有可能留住男性的高投资,因为希维男性必须要提供资源来吸引和留住配偶。今天我们有目共睹的文化变迁,诸如大学校园和大都市里盛行的“勾搭”文化,以及像Tinder这种随意性行为和网络约会应用软件的兴起,所反映出的择偶策略的变化,也许是由感知的或真实存在的性别比例失衡所导致的。

像Tinder这种随意性行为和网络约会应用软件的兴起,所反映出的择偶策略的变化,也许是由感知的或真实存在的性别比例失衡所导致的

一个关键的文化变量就是预设的择偶体系,特别是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一些伊斯兰国家允许男性最多娶四名妻子。在美国犹他州和得克萨斯州的部分地区,一些摩门教团体对于男性可以迎娶的妻子数量没有明确的限制,有一些甚至可以娶十几个妻子。即使是预设为一夫一妻制的文化很多实际上也是一夫多妻的,因为很多男人会通过多次结婚或者外遇而拥有很多伴侣。一种文化越鼓励一夫多妻,其中的男人就越有可能铤而走险去获得地位、资源和配偶,而这种追求不止局限于今世,还有对来生的渴望。从麋鹿到海象,正如在非人类生物族群中择偶都是暴力的关键诱因一样,在我们自己的族群中,择偶和暴力也密切相关。进化出的择偶策略受到这些至关重要的文化背景的影响,并被应用于其中。

在了解不同文化中的性策略差异时,我们发展出的择偶机制起着关键的作用。不同文化中可获得的性机会不同,它们的生态环境所提供的资源、男女比例以及它们鼓励长期择偶还是短期择偶的程度都不相同。我们发展出来的心理机制是受这些文化因素调节的。因此,择偶行为的文化差异可以反映出人类从所有可能的性策略中做出选择的差异,因为它们在某种程度上也以所属文化作为基础。每一个活着的人都从我们成功的祖先那里继承了这一套完整的策略语库。

本文书摘部分节选自《欲望的演化》一书,经出版社授权发布,较原文有删节,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