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不同的苦難 同一個奧運——奧運難民運動員背後的故事

新華社

text

【亞太日報訊】(記者李家瑞 羅國芳)沒有國歌,沒有國旗,無法代表自己的國家和人民,卻向全球6530萬被迫離開家園的難民傳遞著希望。8月15日晚,當來自南蘇丹的難民運動員安吉麗娜·納達伊出現在裏約奧運會女子1500米預賽的跑道上時,全場歡聲雷動。

阿姆斯特朗在登陸月球時說:“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10位難民運動員在裏約奧運會上的征程,無疑是人類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我們是游泳運動員啊”

18年前,尤絲拉·馬爾迪尼出生在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她是10位難民運動員中最年輕的一個。2011年,敘利亞內戰爆發,年少的游泳運動員尤絲拉不得不走上了逃亡之路。她起初逃往黎巴嫩首都貝魯特,之後前往土耳其的伊茲密爾。

尤絲拉·馬爾迪 新華社發

2015年8月12日,尤絲拉和姐姐及其他18名難民擠在一艘僅能荷載6人的橡皮艇上,從土耳其前往希臘。行駛一段時間後,橡皮艇的發動機出現故障,船體開始滲水下沉,全船人命懸一線。情急之下,尤絲拉和同為游泳運動員的姐姐跳入冰冷的海水中,用繩子拉著船,在愛琴海的波浪中游泳前行了3個多小時才到達希臘海岸,拯救了全船人的性命。

到達希臘後,尤絲拉輾轉多國,最終在德國落腳。在那裏,她通過難民營的朋友結識了游泳教練,在當地的游泳俱樂部重新投入訓練。

回憶起當時救人的場景時,她說:“我那時想,要是船沉了多不好,我們是游泳運動員啊!”

“我想成為世界冠軍”

2004年4月的一天,蘇丹本提烏(現屬南蘇丹)市郊的曠野上,一名12歲的少年趕著牛群,赤足走在曠野上。這位不諳世事的少年大概不曾想到,兩年後,他將不得不離開這片土地,前往陌生的遠方;而多年後,他的雙足會踏上奧運田徑1500米的賽道。

他就是裏約奧運會難民選手保羅·阿穆通。少年保羅幾乎從未離開過自己的村子,在玩耍和放牧中度日。回憶那段光陰時他說:“我對外面的世界一無所知,只熟悉自己的家鄉。”

2016年6月9日,保羅·阿穆通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附近一處訓練營地訓練。 新華社發

蘇丹內戰持續多年,到2011年南蘇丹獨立時,多達210萬人在衝突中喪生。戰爭讓保羅的家庭支離破碎,媽媽首先逃難到了鄰國肯尼亞。2006年,14歲的保羅為躲避戰火而逃離家鄉,到肯尼亞與母親團聚。

在肯尼亞的卡庫馬難民營,保羅入學接受教育,還愛上了足球,並展現出過人的運動天賦。有一天,肯尼亞長跑名宿泰格拉·洛魯佩創辦的田徑學校到卡庫馬難民營舉辦選拔賽,保羅決心一試。保羅的出色表現為他獲得了前往內羅畢進行專業田徑訓練的通行證。“之前我甚至沒有一雙自己的運動鞋,在這裡,我們不停地訓練,見證自己的進步,逐漸明白如何成為一名真正的運動員。”他回憶道。

和平和關愛給了保羅希望與信念,他說:“我想成為世界冠軍。”

“我為全世界難民而戰”

約蘭徳·馬比卡和波波萊·米森加的童年都在剛果(金)的戰亂中度過。第二次剛果戰爭於1998年爆發,超過100萬人流離失所。2003年停戰後,剛果(金)境內仍然衝突不斷,危機四伏。

戰爭爆發時,約蘭徳年僅10歲。她在混亂中被一架直升機救起並送至首都金沙薩,自此親人杳無音信。而波波萊彼時6歲,年幼的他經歷了母親被殺、兄弟走散,最終逃到雨林中,後被人救起送至金沙薩。憶起當年光景,波波萊說:“身邊有那麼多人死去,我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活下來的。”

在金沙薩,約蘭徳和波波萊為了生計前往政府創辦的體校學習柔道。國內局勢風雨飄搖,體校的訓練條件可想而知,但兩人還是在艱苦的條件下以國內比賽冠軍的成績進入國家隊。

2013年,約蘭徳和波波萊到巴西裏約熱內盧參加世界柔道錦標賽,兩人決定留下來。在各方幫助下,他們在裏約熱內盧的貧民窟落腳,波波萊還組建了家庭,有了孩子。

談到奧運會時,約蘭徳說:“我無法為我的國家而戰,我為奧林匹克而戰,為全世界難民而戰。”

8月10日,約蘭徳·馬比卡(左)和以色列運動員博爾德爾在比賽中。新華社發

走進奧運面向未來

當這些難民運動員走進裏約奧運會的賽場時,人們看到他們臉上的喜悅、驕傲和堅定。他們是無數難民心中夢想的縮影。這些難民運動員的經歷不盡相同,但又殊途同歸:戰火紛飛之下的顛沛流離、異國他鄉的生死考驗和尋尋覓覓、夢想點燃後堅持不懈的勇氣和毅力。他們共同承載了難民的身份與奧運的精神。

早在3年前,國際奧委會就有了幫助難民運動員參與奧運會的設想,並開始尋求與聯合國難民署進行合作。為了組建難民代表團,聯合國難民署、國際奧委會等機構在全球範圍內尋找具有較高運動水準的難民。經過多輪選拔,最終10名難民運動員獲得了參加裏約奧運會的資格。

聯合國難民署高級專員格蘭迪說:“支持難民代表團參加奧運會是對所有難民的致敬。他們勇敢、堅定地與苦難抗爭,希望為個人和家庭創造更好的未來。”

難民運動員的經歷和精神鼓舞著他們國內的民眾和賽場的觀眾。游泳女將尤絲拉成為敘利亞民眾為之自豪的對象。尤絲拉說:“這些支持和鼓勵讓我欣喜萬分。因為這不但向世人傳遞了我們的信念,也向所有人證明了難民也可以取得成就。我唯一能肯定的就是我要繼續游泳,繼續支持難民。”

來自南蘇丹的難民運動員詹姆斯說:“我們應該尋找其他有天賦的難民兄弟姐妹,邀請他們和我們一起訓練,讓他們的生活變得更好。”

國際奧委會在《奧林匹克憲章》中說:“每一個人都應享有從事體育運動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視,並體現相互理解、友誼、團結和公平競爭的奧林匹克精神”。

難民奧運選手的出現,體現了平等享有的精神。然而,當我們為難民可以參加奧運欣喜時,當我們為他們不屈不撓的精神所鼓舞時,我們依然看到,在他們的身影背後,還有無數難民在濃重的戰爭陰霾籠罩下顛沛流離、無家可歸。奧運賽場只是極少數難民的舞臺。

希望在下屆奧運會的舞臺上,我們能看見更多憧憬奧運的難民登上夢想的舞臺。我們更希望看到的是,再也沒有難民運動員,所有運動員都能揮舞祖國的小國旗走進奧運會的賽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