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訪談:中國經濟轉型為中日互利合作打開廣闊空間

text

新華社北京6月24日電(記者侯麗軍

張媛)儘管受政治關係惡化影響,中日經貿合作一度出現下滑趨勢,但中國日本問題專家認為,中日都在推進重大改革,無論在產業結構升級、還是節能環保和應對老齡化社會等方面,兩國都有廣闊合作空間。

日本經團聯代表團5月底訪華時也表示,作為日本最大經濟團體,經團聯將一如既往為日中關係恢復正常發展貢獻力量。

(小標題)中日雙方應精心維護經貿合作成果

海關統計顯示,2013年中日貿易額為3125.5億美元,同比下降5.1%。商務部6月公佈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日本對華實際投資同比下降42.2%。

談及兩國貿易下滑的原因,商務部研究院亞非所研究員宋志勇表示,上述現象是由多種因素共同造成的。一方面是受到中日政治關係惡化的影響,另一方面是由於中國國內勞動力成本上升較快,一些日本勞動密集型企業受到影響,開始向東南亞和南亞地區轉移。

他指出,中日經貿關係發展到今天的規模和水準,是雙方多年共同努力的結果,來之不易,雙方應共同精心維護。

他認為,雖然2013年中日在投資和貿易領域出現了“雙降”現象,但中日民間商界依然保持著良好關係。如果未來中國經濟仍保持快速發展,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產業領域加大開放、營商環境持續改善,日本企業還會增加對華投資。

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院長劉江永說,日本對華實際投資下降的數額是一個增量的減少,並不是存量的減少。日本企業不太可能從中國連根拔走。中國的基礎設施和人力資源素質是有競爭力的,對日本企業仍有吸引力。

(小標題)中日經貿合作提升有助提振世界經濟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教授袁綱明表示,中日經貿關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經貿關係之一,兩國經濟互補性非常強。

“這種互補模式的潛力仍有很大空間。”他說,日本消費者青睞中國出口的物美價廉的商品,如服裝等。而日本家電、汽車、精密儀器等企業也將中國作為主要的海外銷售市場。

宋志勇表示,中國已連續多年成為日本最大貿易夥伴。目前,兩國均處於各自的經濟結構調整期,雙方今後可在綠色經濟、老年產業、中小企業、現代農業、技術貿易等領域大力開展合作,進一步推動兩國經貿合作轉型升級。

他指出,目前日本對華投資以設備投資為主,在技術轉讓方面則比較保守。因此,日本對華出口的潛力還沒有完全釋放出來。日本企業和日本對華投資可以在中國經濟結構調整中發揮重要作用。

原中國駐大阪總領事王泰平表示,中日在金融合作、環保節能方面有廣闊合作空間。如果中日韓自貿區談判能不受影響地繼續推進,將對雙方、乃至亞洲和世界經濟產生積極影響。

“我注意到,日本經濟界人士迫切希望兩國經貿關係保持穩定與發展。這跟中方是一致的。自去年下半年以來,中日經貿界來往開始活躍起來,這種良好勢頭應該繼續下去。”他說。

宋志勇表示,作為世界第二大和第三大經濟體,中日不斷提升經貿合作水準,不僅能夠惠及雙方企業和人民,也能在世界經濟緩慢復蘇之際,為亞洲和世界經濟帶來更大的希望和信心。

(小標題)中國新一輪改革將為中日經貿合作創造新機遇

分析認為,經濟結構和發展方式的深度調整與轉型升級,正在成為中國經濟的主基調;7.5%左右的中高速增長,正在成為宏觀經濟的新常態。

日本佳能全球戰略研究所研究主任瀨口清之日前在東京表示,儘管中國近兩年GDP增速放緩,但產業結構調整拉動了就業和消費,未來一段時間經濟仍會保持高速增長。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17日表示,當前中日貿易確實出現了一些恢復的態勢,兩國合作的經濟環境較前期改善。

原中國駐日本大使徐敦信表示,1978年,中國開始改革開放。36年間,雙邊貿易額由最初的50億美元發展到當前的超過3000億美元的規模。現在中國開始全面深化改革,日本企業不會錯過這個機會。

宋志勇說,作為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的標誌,新設立的上海自貿區正在試水體制機制的創新,將為外商在對華投資提供更多便利。

他指出,未來中國將進一步開放服務貿易領域,而日本在這一領域具有很強競爭力,日本企業應將服務業作為今後拓展中國市場的重要著力點。例如,日本在零售業和流通業多年形成的成熟運行模式可以為中國服務業企業提供經驗和借鑒。

袁綱明也表示,日本企業應抓住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機遇,進一步開拓中國市場。日方不應僅把中國作為生產和組裝基地,而應更加重視中國作為消費基地和研發基地的作用,加快向中國轉移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業。

“中國市場變化很快,特別是歐美和韓國企業在中國發展迅速。如果日本企業不積極拓展中國市場,它們所佔領的市場份額就可能縮小甚至被邊緣化。”宋志勇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