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存款急踩刹车 产业发展空间关闭?

亚太日报

text

近日,多家金融科技平台下架互联网存款的相关产品引发关注。平台主动下架互联网存款背后是什么原因推动?急踩刹车之后,是否预示着互联网存款的生存发展空间已被关闭?

**  互联网存款下架或与监管有关**

  12月18日,蚂蚁集团率先下架互联网存款产品。随后,京东金融、陆金所、腾讯理财通等多家平台也下架了互联网存款产品。

  虽然监管并没有公开出台监管措施要求企业下架相关产品,但多位专家分析认为,企业主动下架背后应与监管有关。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对中新经纬客户端表示:“平台主动下架互联网存款肯定还是监管驱动。”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郑志刚认为,可能与最近的舆论环境和监管措施强化的趋势有关,包括央行官员的表态以及平台反垄断等措施。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孙天琦在多个公开场合指出互联网存款产品存在诸多问题,批评其“无照驾驶”“变相抬高存款利率,扰乱存款利率市场机制”,更强调“高风险银行通过互联网平台吸收存款,饮鸠止渴,流动性隐患突出”。

  因此,郑志刚表示,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可能不得不去调整他们的战略方向来适应监管当局对他们的相应诉求。“这是一个明智之举,也是务实之举,需要做一个这样的战略调整。”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副总经理周昆平对此也表示认同。“央行作为宏观的货币管理部门,它发出的声音,监管部门肯定是非常重视的。虽然监管部门没有明确出通告,但不排除有窗口指导。”

  这一推测从企业方似乎也能得到验证。针对这次下架,平台纷纷表示是“严格落实监管相关规范和要求”。

**  互联网存款风险如何规避?**

  针对互联网存款的监管似乎也早已开始。今年3月,央行曾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存款利率管理的通知》,要求银行按规定要求整改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档计息等不规范存款“创新”产品。而互联网存款大多采取靠档计息方式吸引投资者。

  而对于央行官员提到的相关风险,曾刚分析,互联网存款从不同角度可能都存在一定的不合规以及潜在风险。首先,平台本身销售金融产品是否需要资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一般情况下,包括公募基金、保险产品等的销售,都是需要持有牌照的。资管新规中也提出了这个要求。而在金融机构层面,银行机构涉及到对现有存款业务监管上的一些突破,实际上存在一定的监管套利行为。另一方面,也决定着整个资金的稳定性。如果监管对利率不进行一定的适当管理,任由金融机构“价高者得”,对整个银行体系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一方面拉高了银行的成本,另一方面因为存款的稳定性下降,也会影响银行的稳健经营。从宏观上看,因为资金成本上升,会导致银行贷款端成本上行,对当下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也是不利的。

  那么,当前互联网存款存在的这些问题有没有办法进行规避?对此,周昆平表示,风险总是存在的,是没办法规避的。互联网是带来一种商业模式,它不能消灭风险。

  鉴于目前央行官员指出的问题,曾刚预计,未来监管层面可能会有一些相应的规定来提出准入方面的一个要求,互联网平台可能会有一个持牌的合规性问题。这样可以将其纳入到监管框架之内,缩小监管套利的空间,促进整个存款市场的规范竞争。

  郑志刚则认为,基于新金融有很多和传统金融不一样的特点,监管本身可能同样需要创新,还是要从传统金融的那种依赖于外在监管的方式,更多强调平台本身的第一责任人角色,让平台更多地在防范风险中扮演积极的角色。

**  互联网存款是否还有发展空间?**

  随着互联网存款新增业务的刹车,互联网存款的发展空间是否还存在也因此成疑。

  对此,郑志刚认为,在当下的政策背景和社会舆论环境下,企业下架互联网存款产品有它的合理性。但是从长远看,基于高科技产生的互联网平台和传统银行仍有很好的合作空间。“合作贷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合作贷款也叫助贷,一方面由传统的银行来吸储,提供信贷资金,另一方面高科技平台利用自身的信息识别能力和技术,乃至于相关的黑名单风控管理模式,来帮助传统银行开发更多的融资途径,提高传统银行的融资效率。”

  郑志刚强调,在目前阶段,对于前一段存在过度扩张行为的规范,风险控制的合规管理,可能是当务之急。但是在这个问题解决之后,大家还是要坐下来冷静地去思考,新金融应该怎么发展,互联网金融应该怎么发展,传统银行应该怎么发展,有哪些合作空间是未来大家可以合作共赢的。

(来源:中新经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