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地塊成交價跌至十年最低 現在說樓市崩盤還太早

第一財經

text

【亞太日報訊】春節後,香港一塊“有爭議”的地皮以最低每平方米1.9888萬港元成交,成為十年來香港成交的地皮中最便宜的單價之一,這一地價甚至低過北京和上海,不過從目前香港樓市成交的情況來看,香港樓市遠沒有到崩盤的時候。

2月12日,香港地政總署宣佈,位於大埔荔枝山的一幅住宅用地,以21.3億港元的價格賣給了中國海外發展的子公司,批租期為50年。資料顯示,該地塊的地盤面積約為3.7696萬平方米,最低與最高樓面面積分別為6.426萬平方米和10.71萬平方米,如果以最高樓面面積計算,這塊地的地價為每平方米1.9888萬港元,即便是最低的樓面面積計算,這塊地的地價則為每平方米3.3147萬港元。

特區政府強調並非賤賣

這塊地皮早前被入稟司法復核獲得法院接納,根據香港高等法院的資料,2016年8月2日,這單案件將在高等法院聆訊,而在招標時,只有6家財團參與,包括長實地產、恒基地產、鷹君、信和與萬科合資、英皇與佳明合資競逐,當時市場預計,由於有司法復核纏身,這塊地皮很大可能會流標。

根據地政總署的招標檔,限制條款非常之多,其中包括如果發展商要延長土地完成期限,要被徵收補價;如果發展商斬樹工程或渠務工程勘測前,需要提交環境測評,並向申請人預先通知;一旦申請人勝訴,即便地盤已經開工,發展商都要面臨停工的風險,至於停工的損失,發展商都可以根據民事訴訟程式,向政府索償,等等。

不過,最終該地皮以21.3億港元成交,令很多市場人士大跌眼鏡。有香港媒體引述香港特區政府消息人士稱,此次招標的地皮正在司法復核,受到這種影響,而且已經高於政府所定的底價。

按照香港特區政府沿用已久的招標機制,所有招標的土地都設有一個不公開的底價,如果有及格標書,出價比底價高就必須成交,特區政府的消息人士強調,此次這塊地能夠成交,就是有及格的標書出價高於政府內部的底價,才會賣出土地,絕非賤賣。

中國海外董事總經理遊偉光稱,由於地皮可塑性高,看好該地段的發展,預計投資超過100億港元,興建約1500個住宅單位,詳細戶型將有待進一步安排,對於地皮受樓市波動,以及司法復核等因素影響,遊偉光認為已經反映在價格中。

這地到底貴不貴?

這幅地皮是自2003年以來,除去離島及沙頭角區以外的第三低地價,而近年來最便宜的地價,在2014年5月,由俊和(00711.HK)益兆興業以樓面呎價1530港元,即每平方米1.64628萬港元的價格,投得的屯門井財街專案,當時已經低於市場估值下限15%,還創下了屯門區12年以來新低的地價。

同樣,在2014年7月,新鴻基地產也曾經奪得一塊天水圍地皮,樓面價為每平方尺1822港元,即每平方米1.960472萬港元,當時這一地價已符合市場預期,甚至有測量師認為,這一價格已經超乎市場預期。

而低迷的土地市場並不一定意味著低迷的樓市,如果按照中原城市領先指數來看,2014年5月至2016年2月7日這兩年的時間裏,這一指數仍然上升了11%,由118點升至131點,如果與2015年9月的高位相比,這段時間這一指數更上漲了23%。

不過,這樣的地價在部分市場人士的眼裏,也屬於相對便宜的,萊坊高級董事及估價諮詢部主管林浩文對第一財經記者稱,大埔荔枝山地塊以每平方尺1848港元的價格成交是出乎意料的,即便該地塊有司法復核的問題,但也不可能會便宜到這種地步,他質疑香港地政總署的定價太低。

翻查過去一年,香港地政總署的賣地資料,這一地塊相比於位於去年9月賣出的大埔白石角創新路,便宜了不少。資料顯示,2015年9月2日,嘉華國際以30億元投得了大埔白石角住宅用地,樓面呎價為4567港元,即每平方米4.9141萬港元,比荔枝山地塊的均價貴了1.5倍。

林浩文稱,地政總署在拍賣地的時候,由自己的測量師來評估地塊的真實價格,但這個真實價格並不對外公開,所以很難說貴還是便宜。不過,由於2016年1月25日,地政總署拿出來的新界元朗凹頭地塊流標,林浩文認為,這次流標間接影響了地政總署對荔枝山地塊的定價,由於特區政府要達到土地供應目標,如果土地持續流標就會影響這一目標的達成。

實際上,如果參照大埔荔枝山附近的住宅樓盤“大埔寶馬山”的價格,在今年1月29日的一次成交中,這一樓盤的平均呎價在10108港元,約每平方米9.1萬元人民幣。而如果此次大埔荔枝山地塊最終成功建造,根據林浩文估計,成本也不會超每平方尺6000港元,折算下來也就是每平方米5.5萬元人民幣,是非常便宜低廉的價格。

林浩文預計,在特區政府拍出低價土地的情況下,實際上釋放了一種信號,未來香港的土地價格也會持續下滑,尤其是新界地區的地價很可能會下挫10%至15%,如果是市區的面積不大的土地,由於其稀缺性還會有發展商搶貨,但隨著整體供應量的增加,這些地皮也會折價5%至8%。

為何由中資地產商投得?

觀察此次荔枝山招標情況,總共有6家財團參與,包括長實地產、恒基地產、鷹君、信和與萬科合資、英皇與佳明合資競逐,其中閃現了萬科與中海外的身影,最終由中海外投得。

有市場人士稱,司法復核很可能會影響地皮的施工進度,也會導致發展成本大增,只有內地的房企具有一定財力,可以應付長期戰鬥,所以其出價也比香港本地的發展商更為進取。

實際上,內地房企進軍香港早已引起行業注意,根據仲量聯行的一份報告,目前市場的焦點已經轉為日趨活躍的內地發展商,政府於2015年推出招標的住宅地皮中,超過一半接獲內地發展商競投,並投得當中約25%的地皮,打破長期被香港本地發展商壟斷的局面。

而根據仲量聯行統計,內地發展商拿地的魄力也開始遠遠超過香港本地的發展商,在2013年至2015年期間,內地發展商競投地皮的出價在100次中,有73次超過市場預期,比香港發展商的59次更多。

仲量聯行研究部主管馬安平稱,預計內地發展商將繼續在香港擴張,儘管目前香港樓市仍會繼續由傳統發展商主導,但競投住宅地皮時,香港本地的發展商將面臨更多對手、更大競爭,據仲量聯行的數據預測,在2016年至2019年的私人住宅新供應中,最多有8%是內地發展商興建的,其中有56%位於新界區,有36%為九龍區。

不過,馬安平認為,內地發展商在香港的業務是否會擴展至有力影響市場發展方向,還需要觀察,具體需要看它們首批推出市場銷售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