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廠商會會董、美國家得路集團執行董事兼總裁陳家偉。攝影:亞太日報記者高鳴。
“你們知道工展小姐嗎?在香港,這個比賽的曆史比港姐還要早。說起工展會的招牌活動工展小姐選舉,“家得路總裁陳家偉聊起這個香港家喻戶曉的購物“嘉年華。陳家與工展會頗有淵源,陳父便是第一屆工展會的見證者。
“購物嘉年華展現香江工業精粹
內地人可能對工展會並不熟悉,但在香港,這一年一度的“嘉年華可謂曾掀起全城狂歡。工展會於1938年由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廠商會)創辦,創辦目的在於宣揚香港制造的工業產品,推動工商業發展。
今年12月14日到次年1月6日,第48屆工展會將在香港銅鑼灣維多利亞公園拉開帷幕,陳家偉將帶著自創的家得路保健產品第13次登上展臺。
“只要是家裡會用到的產品,無論是食品、桌椅板凳還是電器,工展會都應有盡有,這不僅僅是一個購物聖地,更是了解香港實業曆史、體會香港實業精神的好機會。老年人可以借此回顧香江工業的光輝歲月,年輕人能借這個機會感受本土工業的精華,陳家偉說。
身體力行:做“工業家,不做“企業家
廠商會會董、連續十二年參展工展會、自創“家得路保健品暢銷香港十年,這些閃耀的標籤集中在三十出頭的陳家偉身上。出身於制衣世家的陳家偉畢業於南加州大學工商管理專業,但畢業之後卻沒有選擇子承父業,亦沒有像其他同學那樣進入銀行等大公司工作,而是選擇自己創業。
“這跟我父親從小對我的教育很有關系陳家偉說道。從幾歲起,父親便會帶著他到自家的工廠做工。“不是去參觀,是真的要動手做,像產品包裝、運輸我都做過。而在上學期間,父親也從來不允許他去金融領域實習,“因為他覺得金融都是玩數字的,不像實業是實實在在的做東西出來,陳家偉說。
父親的言傳身教,培養了他對實業的興趣。大學畢業之後便開始做食品貿易生意,在不斷摸索過程中,陳家偉最終鎖定做健康食品。他沒有繼續國外產品的進口,而是自己研發適合亞洲人的健康產品。
陳家偉說,“我不想只做貿易,滿足於當一個企業家。我希望能做工業家,做出香港自己的產品。
“當時美國已經開始流行有機健康食品,但是香港人還沒有這個意識。陳家偉敏銳地觀察到,香港人的飲食結構不算健康,生活節奏快又沒有時間鍛煉身體,因此能以便捷的方式提供營養的保健品或大有市場。而事實也證明了陳家偉的判斷,從十年前在港開設第一家店,如今,家得路已經在香港、美國和內地開設了近五十家專營店和專櫃,在香港的營業額增速更保持在七成左右。
陳家偉接受記者採訪。攝影:亞太日報實習記者王文慧。
香港創業從“小而美開始
選擇在港創業的陳家偉對於香港營商環境的優勢與劣勢有自己的理解。
“對於小型創業者而言,香港是一個非常適合的市場。營商自由,資訊發達是香港難以取代的優勢,陳家偉說道,“有些人說香港的市場小,不利於長期發展,但是這對初創者其實是一個優勢——調研成本相對比較低,於是可以很迅速了解消費者的需求,並對產品進行及時反饋,因此能夠更準確的把握市場。
然而,陳家偉也認為,當公司開始脫離“業餘創業時期,走上擴張、正規化的階段,就開始面臨困難重重:房屋租金、人力成本、本土及海外公司的競爭,都讓在香港創業難上加難。
陳家偉坦言,唯一的途徑就是堅持。家得路的十年,經歷了非典和金融危機,直到第五年才開始“過上好日子。當產品一點一點積攢起來,形成規模之後,盈利才會隨之而來。
2003年是“家得路的開啟點,此前,陳家偉亦經歷“小而美的創業階段。那年的非典,令他發現了做保健品的商機——雖然自己的生意受到很大衝擊,他卻發現越來越多的人去詢問健康食品。
具體到產品的研發,陳家偉也會面對面地與消費者交流,了解他們的需求。“香港與美國的飲食結構是不一樣的,美國人比較常吃生鮮蔬菜,而香港人常吃面、米,菜都是煮熟才吃。不同的飲食結構,決定了需要補充的營養結構就不一樣。
在2003年,家得路在香港紅磡開了第一家門店,那時候陳家偉幾乎每天都會去門店走走。雖然客人並不多,但是陳家偉與客人聊天的過程中卻可以見微知著發掘顧客的喜好,調研成果甚至細微到產品的大小,“美國的保健品顆粒都很大,而香港人喜歡吃小一點的。陳家偉會把這些對香港市場的觀察反饋給美國的科研團隊,然後研發出適合香港人的保健品。
家得路自行研發生產的全天然健康產品。
關注青年延續實業精神
談到自己在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的經曆,陳家偉說,自己從前輩身上學到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誠信,“誠信是讓企業長遠發展下去的根本之道,家得路正是因為對品質一貫的堅持。贏得消費者的信任,才能夠長遠地發展下去。陳家偉說道。
除了身為廠商會的董事,陳家偉還是香港、北京、天津青年聯合會的會員。他樂於與青年交流自己創業經曆,希望能夠把從長輩身上所傳承的實業精神延續下去。“現在的青年人有活力有創意,跟得上時代潮流,但是卻不喜歡做實業。在香港七十年代,像李嘉誠這些前輩都是白手起家,一步一步做起工廠、房地產,最終取得成功。作為當年廠商會“最小的一個,廠商會的實業前輩在企業發展上給了陳家偉重要的啓發。
作為過來人,陳家偉希望香港年輕人要更加“沉得住氣:“當代的年輕人欠缺耐性,想去銀行和大公司,但是這些職位往往不受自己控制,金融危機一來,也許就會失業。我希望我的經驗能夠對青年人有所啟發,也希望他們能夠勇敢地創業,利用自己的創新思路開闢新的市場,創造新的東西,這樣能夠腳踏實地地為社會做出貢獻。創業,最重要是堅持和投入,不要賺誰都能掙的快錢,而要做自己的概念。十幾年之後,做實業的人會發現自己超出同齡人很多。
談及香港的創業環境,陳家偉直言政府對於青年創業的扶持還不夠,經曆了創業初期受挫時連房租都拿不出來的經曆,陳家偉希望政府能夠在貸款等方面加大對創業者的扶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