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內地客對吃喝買興趣減 香港應如何發展文化旅遊?

南華早報

text

西九龍大型文化基建在未來幾年將逐一建成。圖/香港南華早報

【亞太日報訊】西九龍將在2021年成為香港重要的文化旅遊目的地,屆時大型文化基建將逐一落成,與多個獨立藝術空間和文化保育區互相輝映。不過,香港南華早報25日的報道對此仍表質疑,報道引述部分旅遊業及藝術界人士的話稱,當局對如何策劃西九設施群似乎亳無頭緒,香港應該把握機會發展文化旅遊,以吸引有修養且購買力高的遊客,而非一味吸引僅來港購物和吃喝的跨境遊客。

旅遊業議員姚思榮呼籲香港發展文化旅遊:“現在的所謂旅遊景點只會吸引內地遊客,但上海不久就會擁有自己的迪士尼樂園。香港必須思考其真正的吸引力何在,政府也要馬上採取行動。”

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文化管理碩士課程主任兼副教授何慶基表示,這個理念要付諸實行並不容易。

何慶基說:“香港只有硬件,沒有軟件。文化遊客環遊世界,是最優質的旅客,必須為他們提供只此一家的事物。”

報道稱,儘管香港不乏大型文化活動,但內容始終有問題。何慶基指出,香港文化有許多獨特之處,但政府仍然以陳舊的“中西融合”為宣傳。他批評政府不懂欣賞文化,例如原本能夠以李小龍的名氣打造新景點,但卻白白錯失了機會。

2020年,預料西九文化區的重要場地將對外開放,包括視覺藝術博物館M+、戲曲中心、自由空間(Freespace)、演藝綜合劇場(Lyric Theatre Complex)和公園等。

鄰近文化中心的香港藝術館,其擴建工程預料將於2017年完成。星光大道及尖沙咀海濱長廊的翻新工程雖然引起諸多爭議和激辯,但預計將於三年內峻工。

除了新的文化場地,還有歷史建築翻新而成的設施,例如讓年輕粵劇演員施展才藝的油麻地戲院,以及前身為荔枝角醫院的饒宗頤文化館,都可讓遊客體驗傳統中國文化。

除了這些大型場館外,還有獨立藝術空間,例如由本土藝術家李傑和藝術策展人黃子欣牽頭在深水涉創辦的獨立非牟利 “咩事藝術空間" ,若其經營期能夠超過原定計劃的兩年,或可成為多姿多采的文化旅遊景點。

今年來港遊客有所減少,9月的數字是450萬人次,較去年同期減少4%。內地遊客佔總人數近8成,9月下跌4.7%至350萬人次。

報道引述業內人士指出,高品味的內地遊客偏愛歐美體驗,對香港興趣不大,而訪港的內地遊客都未有經濟能力負擔長途旅行。

姚思榮表示,與其推廣個別的旅遊設置,倒不如宣傳與文化景點和特色地區連接的路徑,以吸引追求吃喝和購物以外體驗的高品味遊客。

他說:“這些措施開支不大,但影響深遠。沒有必要斥資數十億元興建新的主題公園。”

旅遊事務署稱,文化及古跡旅遊的發展已成為本地旅遊業的重要環節,又表示諸如元創方及中區警署建築群等地點已成為或將成為新的文化及古跡旅遊點。中區警署建築群明年底將完成翻新,成為古蹟及藝術新匯點“大館”,向公眾開放。

旅遊事務署發言人表示,將繼續密切關注多個文化機構在民政事務局政策下的發展,尤其是西九的文化團體,目的是配合當局宣傳文化旅遊的行動,並加強香港作為藝術中心的形象。

旅遊發展局表示,為配合遊客對文化旅遊日益加深的興趣,局方在介紹香港旅遊特色時,都特別強調以文化藝術為核心體驗。局方發言人稱,策略包括將3月定為藝術月,以配合巴塞爾藝術展及香港藝術節。

發言人稱,香港傳統文化匯的宣傳也使用的同樣的策略,將4、5月的中國四大節慶匯集,即天后誕、佛誕、譚公誕和長洲太平清醮。

但姚思榮稱,這些策略流於表面化:“這樣仍不足以向全世界展現香港文化最美好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