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多方位解讀雲南景谷地震特點

新華社

text

(記者王長山、侯文坤、浦超)雲南景谷地震目前造成1人死亡。一個震源深度5公里、震級6.6級的地震,相對來說震級較高,但為何造成人員死亡人數較少?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雲南近來頻繁發生地震?雲南有關地質、地震、住建等專家從當地民居特點、地質、地貌等方面進行了解讀。

據雲南省民政廳介紹,截至8日11時,地震造成景谷、思茅、鎮沅、臨翔、雙江等5縣區12萬多人受災,1人死亡,324人受傷,重傷8人。

雲南省地震局副局長王彬認為,此次景谷6.6級地震與8月3日魯甸6.5級地震相比,死亡人數差距巨大,主要和農村民居結構、震區人口密度、當地地形地貌等有關。

據介紹,在景谷震區,當地農村民居結構,以土木穿鬥房為主,房屋結構抗震性能較好。記者在震中永平鎮芒費村委會七七村民小組看到,因房屋構造不同,村子裏土坯房、磚混結構房和鋼筋混凝土房屋的受損情況明顯不同。

其中,土坯房損毀最為嚴重,有的完全倒塌,有的部分墻體坍塌。一些磚混結構的房屋則出現了明顯的墻體開裂情況。而較新的鋼筋混凝土房屋受損較輕。七七村民小組小組長劉威告訴記者,村裏土坯房、磚混結構房較多,44戶中有10餘戶近兩年蓋起了鋼筋混凝土房屋。

景谷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長王天壽認為,當地群眾近年來十分重視居住安全,抗震設防意識強,大部分按有關標準和要求建蓋住房。當地民居大部分為傳統的土木穿鬥房,本身抗震性能好。

據王天壽介紹,近年來當地實施了農村民房地震安居工程,也促進了農村住房抗震建設。管理部門在建房過程中對技術人員管理和施工要求嚴格,嚴格按標準建房。“目前全縣6萬多農戶已有近2萬戶實施了農村民房地震安居工程。

王彬說,震區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40人左右,低密度相對來講傷亡可能性較少。歷史上,滇西南地區同級別的地震發生後造成的損失,和滇東北等地區地震造成的損失相比較小。目前初步測算,此次地震震中區域烈度8度左右。“強震儀記錄到此次地震運動加速度只有魯甸地震的三分之二。

專家認為,景谷地區地形地貌也是導致人員死亡較少的重要原因。雲南省地質環境監測院院長王宇介紹,當地處於瀾滄江中下游地區,地貌以中低山為主,地形切割較淺,平壩、丘陵地貌較多,人口多集中在平壩、丘陵地區,山區人口稀少。同時,當地地層岩性比較簡單,主要以紅層為主,地質構造作用相對較弱,地層產狀比較平緩,地基地震作用的放大效應較小,建築場地比較有利於抗震。

雲南省地震局預報中心研究員付虹說,雲南發生地震的主要動力源是印度板塊向北東方向推擠,當推擠作用加強的時候,整個雲南地區都會受到這種推擠的影響,會出現地震頻繁發生的情況,甚至多個地區接連發生地震都有可能。

關於魯甸地震和景谷地震有沒有關聯?雲南省地震局科技處處長李春光說,要說兩次地震沒有關聯是不客觀的,應該說兩次地震沒有直接關係。魯甸地震和景谷地震相繼發生,都是印度板塊向北東方向推擠加強所致。

李春光說,雲南有10個地震帶,魯甸地震發生在大關——馬邊地震帶,這個地震帶是青藏高原塊體向東推擠,受到成都平原堅硬塊體的阻擋而形成的地震帶;景谷地震發生在思茅——普洱地震帶,這個地震帶是川滇塊體向南東方向擠出,受到揚子塊體的阻擋而形成的地震帶。兩個地震帶相距數百公里,這兩次地震是相互獨立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