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亞太日報評論員谷寧
自伊斯蘭教宰牲節第一天日落時分正式生效的敘利亞停火協議,9月17日進入第六天。美俄外長10日在日內瓦宣布達成的這份新停火協議能否得到有效落實,戰亂輪迴能否被打破,為國際社會廣泛關注。
縱覽其內容,除要求衝突各方停火止暴以便人道主義物資進入外,最搶眼的是美俄的相互確保條款:美國要求敘利亞「溫和」反對派與「征服陣線」等極端組織切割;俄羅斯則敦促敘利亞政府停止對特定區域反對派的軍事行動。若協議能有效落實7天,俄美兩國將加強情報共享和軍事行動協調,合作打擊敘境內極端組織。
2016年9月9日,美國國務卿約翰•克里和俄羅斯外長謝爾蓋•拉夫羅夫在瑞士日內瓦共同發表敘利亞實現停火的協議。資料圖片
新協議反映出美俄仍存妥協基礎。「化武換和平」早已暴露美政策底線:「戰略東移」背景下,對敘只是「撤而難離」。若無法推翻巴沙爾政權,謀求有利於己的力量平衡,實現反恐目標亦是可接受的「低案」。
俄入敘參戰,旨在守住在敘利益、增加外交籌碼、緩和孤立處境;但其經濟長期不振,難以久拖虛耗於國外戰場,也想見好就收,不會助敘政府決戰到底。
兩國在留有餘力的情況下長期較量,反恐既是共同目標,又是檢驗能否真合作的試金石。而當前的阿勒頗圍城之戰事關全局,形勢又利於敘政府軍,俄此時喊停以戰術退讓換來戰略主動,美樂得給所支持的反對派喘息之機以再做打算,這才有了停火的可能。
然而,停火能否有效落實,前景尚叵測甚至讓人悲觀。某種程度上,新協議與其說帶來新希望,不如說正式宣告了舊協議的失敗——今年二月,美俄就曾聯合宣布停火,隨後數月更達成多個小範圍停火協議,但無不被爭鬥各方破壞殆盡。這次停火前後的情形,幾乎又是舊時翻版:達成協議後短時間內暴力升級,協議生效的第一天止暴效果明顯,但幾天後各方「小動作」增多,彼此指責不斷。顯然,要打破戰亂輪迴並不那麼容易。
敘利亞戰火廢墟中的男孩。資料圖片
進一步分析,美俄要兌現承諾也很困難。敘利亞各反對派與「征服陣線」本就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此次「征服陣線」宣布不再隸屬「基地」總部,並非妄想美國將其從「恐怖組織」中除名,而是為了更好地與敘本土組織「打成一片」,同時更名正言順地接受外來援助。與「量力而為」的俄羅斯不同,巴沙爾政權進行的是「生死之戰」,眼下好不容易得來戰場優勢,豈肯輕易言棄?如能拿下阿勒頗這個所謂的敘利亞的「斯大林格勒戰役」,日後上談判桌,至少也多些籌碼。
放眼望去,敘利亞亂局攸關方,無論土耳其、沙特、卡塔爾、伊朗,還是庫爾德人、極端組織、反政府武裝,彼此利益糾葛、相互制衡,遠不是美俄一個協議可以整齊劃一、指揮停當的。哪一方出現「規定外動作」,都會讓停火面臨厄運。
那麼,飽受戰亂之苦的敘利亞何時才能擺脫痛苦?恐怕,真正的和平只能在非和平選項被一一排除之後,才會姍姍來遲。
作者簡介:
谷寧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助理研究員,牛津大學伊斯蘭研究中心訪問學者,主要從事反恐、中東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