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铁通号分公司杨才胜从业40年,处理急难险重信号故障430多起,带领工作室技术革新41项
** 技校毕业生成为地铁“信号神医”**
杨才胜,男,57岁,中共党员,高级技师,北京地铁通号分公司检修一项目部技术研发室主任,曾荣获北京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级“杨才胜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军人。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在你的职业生涯中,哪一件是你最满意的作品?
这么多年我带出来好几十位徒弟,分布在北京地铁各条线路的通信信号岗位上,这些徒弟是我最满意的“作品”。——杨才胜
北京地铁通号分公司检修一项目部技术研发室主任杨才胜是北京地铁技校的首批毕业生,虽然只有中专学历,但经历了40年的摸爬滚打已成为地铁信号领域专家,被同行称为“信号神医”。
杨才胜所在的通信信号分公司负责着北京地铁全路网3200余种、20余万台设备,每日24小时不间断维护工作。从业40年来,他处理了430多起急难险重的信号故障。由他领军的创新工作室研发出41项技术革新成果,被广泛应用到北京地铁运营当中。
** 工作上遇到问题第一时间赶回单位**
近20年来,北京地铁经历了近30次的系统性缩短运行间隔,每次都是通号设备的一场技术革新和突破。
“师傅常跟我们说,经我们的手修理的产品就不能有问题。”佟薇是杨才胜的徒弟,她说在大家眼中师傅是个非常认真的人,甚至有点“倔”。但如果工作上的问题他突然来了灵感或是有徒弟求助,不管在哪儿,杨才胜一定是第一时间赶回单位,哪怕是跟家人吃着饭,或者开车刚进小区。
2007年,5号线开通前夕,宋家庄10轨、东单13轨、天坛东门21轨、和平里北街25轨,这四个轨道区段老出问题,杨才胜带领着团队进行了多种检验却始终找不到“病因”。
“那段时间真是吃不下、睡不着,每天要盯着电脑屏幕上的波形图看上好几个小时,可还是没有解决办法。”后来杨才胜觉得在电脑上看不够直观,索性就用A4纸把全部的波形图都打印出来,一张挨一张从工作室的门口摆到了窗户前,拼成一个5米的“长图”,趴在地上一点一点地看,终于找到了故障原因,原来是施工方少装了一个电子元件。而这些铺在地上的A4纸上的每一个波形都是毫秒级或者微秒级的,一眼看过去就是1700万组数据。
** 带领团队突破自主维修技术瓶颈**
2013年,10号线二期开通形成环形,但由于一期的信号系统超过保修期,某外国厂商不再提供维修服务,导致那一年内多组列车频繁停驶。当时杨才胜暗下决心,一定要带领团队突破自主维修的瓶颈。
电路板上面的线路比头发丝还细、电阻仅有三分之一个芝麻粒大小,维修焊接必须要在显微镜下作业,稍不留神,喘一口大气就能把电子元件给吹跑了,为了方便操作,爱钓鱼的他还自己动手用鱼钩改造了一个探针。最终,杨才胜左手拿着“鱼钩探针”,右手握住电烙铁,趴在显微镜前屏气凝神,连续奋战一个多月,修好了三十多块电路板,而这些电路板,也一直使用到了现在。
** 新专利产品在疫情期间再立功**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为了缓解列车拥挤度,确保乘客安全,地铁多条线路采取了“超长超强运行图”的新措施,随着车次加密,一批“沉睡多年”的道岔设备重新启用。“比如地铁5号线天坛东门站,原来车辆在这一站基本不会折返,但现在列车经常要在这里折返后进行套跑。”杨才胜说,由于地铁5号线建设年代较早,因此缺少了道岔在线监测装置。而加装一套道岔在线监测系统,对既有系统会产生改变。
正好在去年年底,杨才胜和徒弟们研发出一套非介入式的道岔在线监测系统,它可以在不改装现有设备的前提下,实现对道岔状态的检测,这项发明在2019年获得国家专利。“恰巧在疫情发生之时,第一台样机顺利组装完成,现在已经安装到了线上。”杨才胜说,最近他们又开始进行升级完善。
新京报记者 裴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