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2016年相比,今年选择上市的企业数量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加。截至目前,2017年已经有123家公司选择上市;而去年全年,这一数字仅为105家。然而,上市公司数量仍然远远低于美国2013年至2015年间年均222家公司上市的记录。明年的情况会如何?2018年又将会是另一个“减速年”吗?事实上,IPO市场正在慢慢消亡;而初创公司保持私有的时间则越来越长,并在私人市场中吸纳资本。由于某些很“合适”的理由,越来越少的公司会选择上市了。
为了理解这种说法,我们先来简单地了解一下美国股票市场的起源。在18世纪后叶,商人们开始在曼哈顿下城的“墙”边集会,这堵墙最早是由荷兰人建造的。在这条后来被命名为华尔街的地址边上,商人们开始交易政府债券,并最终开始交易公司的所有权。自那时起,华尔街便为所有市场开创了一个重要的价值,即“所有物的可转让性和流动性。”
现在,这一交换机制的核心价值已经逐渐贬值。这也就是为什么仅仅30年前华尔街还有约7000家公司;而今这里只有4300家上市公司。在市场经济中,万事皆有缘由。如果上市公司正在减少,那么必然存在一个影响因素。我开始怀疑,在未来的30年,公司是否还有必要上市?
上市公司的减少有三个主要原因,而私人公司传递给公众市场的信息已经十分明确了:
1、我们不需要上市
公司选择上市是为了募集资金。而今,私人公司并不需要像过去一样,通过上市来吸引资本。私人股本市场的成长是可持续的。在近年的稳定成长之后,美国私募股权交易总额在2016年达到了5780亿美金的峰值。因此,公司不再需要公共市场提供的资金援助。
2、我们不希望被上市分心
公司和企业家将被提交短期业绩和短期报告的要求分心,且这也同建立长期价值、设立公司管理目标等理念产生直接冲突。市场及其覆盖范围将主要是短期售价和业绩指标,以及上市后将受到政府公开监管的风险。(后文将继续讨论这点。)
3、我们负担不起上市
从一方面来看,人们理所当然不愿承担作为上市公司后要面对的监管经济负担。这不仅繁琐,而且也浪费时间。此外,价格也非常昂贵。上市的平均成本约390万美元,相当于发行总额的4%左右。有评估称,上市公司所需的额外成本约为200万美元每年。
也许IPO数量的减少或许不会对正在寻求融资的企业产生太大的影响;不过,极少的上市公司才会对整个经济和投资者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相对而言,个体投资者的投资选择更少。事实上,股票持有权已经开始下滑。根据盖洛普的调查,在2001年至2008年间,平均62%的美国成年人拥有股票。在2017年,这个数字则降低为54%。
此外,如果公开市场变成了公司获取融资的最后一招,那么同更富裕的投资人相比,留给普通投资者的机会或许远远低于平均水平。非持证投资者(即,净资产小于100万美元, 或家庭收入达到30万美元的人)购买私人证券时,会收到非常严格的限制。如果未获得认证的普通投资人无法投资私人公司,那是一种耻辱(shame)。有些上市公司却好像也不能吸引到这些投资机会。过去,最好的公司会选择上市。但现在,如果公开市场充斥着输家,这将同样令人耻辱。
另一方面,公开上市公司数量的减少是一个说明真空监管所带来的影响的好例子。
监管或许听起来是个不错的办法,但当监管机构不曾预料到各方对新规定的反应时,它同样也可能产生无法预估的影响。在安然和世通公司倒闭后,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所谓的“解决措施”其实意味着更多的监管。这便假定已上市和预备上市的公司,除了上市外没有其他选择。但目前,公司正在证明他们的确有其他选择,而且正在行动。这其实是理性的表现。而底线是,上市公司数量越少的话,或许对那些决定保持私有的公司有利;但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这并不友好。
(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