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近年香港不斷有人打著所謂“本土”主義的旗號,四處活動。有的演變成暴力行為,有的演化成“港獨”。特區政府行政會議成員、“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裁張志剛說,面對內地實力迅速上升,港人的優越感喪失,不再像以前那樣“威”。在此情況下,沒人引導他們、講明利害關係,任由其情感發洩,加之受人調撥、挑動,就沒辦法制衡搞分離主義和“港獨”者。由此,他們就有了活動空間。
21日,香港發展論壇舉行“本土:想像與現實”研討會,邀請香港學者探討所謂“本土”主義。研討會上,張志剛作了上述表示。他表示,香港面對分離主義擴散的危機。大多數港人不支持“港獨“,甚至搞“港獨”的人自己也相信“港獨”不會成功,但卻可以達到他們個人的目的。
香港有人缺乏國家觀念
研討會上,香港發展論壇召集人陳啟宗分享了一個12年前發生的故事。陳啟宗到一所香港的大學演講時,問香港學生“你們的首都在哪裡?”學生居然給出了中環、維多利亞港甚至“沒有”等千奇百怪的答案。經過一番討論,才確認是“北京”。同一課堂上,第二次問相同問題時,依然沒人回答“北京”。
陳啟宗說,第一次沒人答出是因為缺乏理性認知,第二次是因為缺乏感性認同。這就是當時香港人的寫照。殖民時代,英國人不願港人有國家觀念。“不想你有英國意識,因為擔心你會移民英國。也不想你有中國意識、中國情懷,因為這樣會影響、衝擊英國人的管治。” 英國人“成功”地培育了一群香港人,讓他們完全沒有國家觀念。
陳啟宗說,在沒有國家觀念的人群中,“本土”主義興起。他們指責國民教育是“洗腦”,足球賽場上有人噓國歌。有人不講“一國”,卻大談“一人一票”。他說,沒有國家認同,一切無從談起。
分離主義始於“本土”
研討會上,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顧問王卓祺說,香港的分離主義處於萌芽階段,它始於“本土”運動:2004年清拆、重建利東街,2006年保留舊天星碼頭和保留皇後碼頭,2009年反高鐵,2013年“香港人優先”組織成員擅闖軍營,2014年香港大學學生會官方刊物《學苑》出版香港民族、“港獨”專號。
王卓祺表示,香港的分離主義,用“本土”作掩飾。分離主義分子傾向用“本土自決”、“自主”等詞彙。期間,有人甚至引用“台獨”學者的論點。
“本土”主義是偽命題
研討會上,張志剛說,香港有人不僅僅沒有國家觀念,而是(將鬥爭的矛頭)指向國家、指向內地。“國家隊與香港隊舉行足球賽,有人去問特首希望哪一支球隊贏?”
他認為,香港人愛香港,就像北京人、上海人、蘇州人、杭州人以及一些小城鎮的人各自喜歡各地一樣,是正常的、應該的,講“本土”是多餘的,“本土”主義是偽命題。
張志剛指出,所謂“本土”有特殊意義。有人追求的是分離主義甚至獨立。幾年前,香港有人將內地人比喻成“蝗蟲”,發展到今天,有人提出在香港“武力建國”。還有人遮遮掩掩,說“我們不講獨立而是自決”。打著“本土”主義旗號的人,不但不維護和平、理性、包容、勤奮、務實、進取、守法等香港核心價值,反而蓄意破壞它。當喪失了這些價值時,香港就再也不是昔日的香港。
“港獨”不會成功
研討會上,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教授雷鼎鳴表示,有人蓄意挑起兩地矛盾,無限放大內地人的缺點,無視內地近年來取得的成就。香港缺乏天然資源,從開埠到現在一直擔任中介人的角色,聯繫內地和世界各地。要想保持中介人的優勢,就不能排外,必須向內地和世界開放,接納他人。如果追求所謂“獨立”,香港就無法生存。屆時,資金流走,樓價下降,失業率高企,好多人的吃飯問題都解決不了。
在大學任教的雷鼎鳴表示,在港求學的內地學生認真、拼搏,人數雖比香港學生少,但畢業時獲得最高榮譽學生的多數卻是內地學生。深圳的經濟總量已經超過香港,再過十幾年人均GDP也會超越香港。在書店內地小孩閱讀的是唐詩,香港小孩看的是漫畫。再過二十年,書店里的孩子就會成為社會棟樑,屆時如果仍不擔心香港的競爭力,那就是愚蠢。經濟雖然不能決定一切,但如果貧困,何來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