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中南海會見美國前總統卡特。習近平強調,新形勢下,中美雙方要不畏艱難,勇於創新,努力建設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合作夥伴關係,開創中美構建新型大國關係新局面。新華社記者馬占成攝
【美國《星條旗報》網站12月17日文章】題:美中之間的互不信任處在歷史高點
中國正在對其軍隊尤其是海軍大舉進行現代化建設,最近幾個月中國因東海無人居住的島嶼同日本發生對抗,因斯卡伯勒礁(即我黃岩島--本網注)同菲律賓發生對抗。日本和菲律賓都與美國有防務條約。
中國還有一艘航空母艦入列,上面搭載著殲15戰鬥機,無人機參加了在沖繩附近的演習。
與此同時,美國將其力量重新部署到太平洋,並擴大與該地區的外交關係,在緬甸擺脫孤立的同時向緬甸示好。美國還擴大了與越南和柬埔寨的關係。美國海軍陸戰隊已經在澳大利亞駐紮,還計畫向新加坡部署瀕海戰鬥艦,一些分析家認為這些行動是在奉行遏制政策。
北京和五角大樓的高層會談、軍演邀請以及互訪的高官參觀軍事基地,這些並不能掩蓋雙方的互不信任處於歷史最高點的事實,這些針鋒相對的激烈爭奪和炫耀武力是蘇聯解體以來在朝鮮半島以外沒有出現過的。
今年的兩篇重要報告詳細談到了中國政府的情況。在多年經濟增長、竊取機密技術以及海軍的支持下,中國政府的膽量更大,越來越把美國視為一個走下坡路的超級大國。中國海軍正在迅速實現現代化,其目的是專門迎戰美國的海軍平臺。中國領導層正在過渡之中,但是分析家預計形勢不會有多大變化。
報告的作者羅奈爾得·奧羅克寫道:“關於美國海軍應對中國加強海上軍事力量的計畫,國會和行政部門做出的決定可能影響美中兩國在太平洋因臺灣或其他問題發生軍事衝突的可能I生或可能的結果。
他說:“然而,如果不發生衝突,美國和中國在太平洋的軍事力量對比就可能影響其他太平洋國家做出的日常選擇,包括它們的政策是否與中國或美國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選擇。
另一篇報告《中美戰略互疑》是華盛頓的布魯金斯學會和北京大學的國際戰略研究中心今年4月發表的。該報告說,中國政府的高級領導人認為,由於美國政治和經濟的現狀,中國會占上風。
張泊匯說,在全球化時代,兩個大國不可能發生一場全面的戰爭,但是他仍然感到悲觀。他說,“由於這個原因,美國在這個問題上的立場非常重要。如果它的承諾過多,中菲對峙或者中日對峙,“就可能演變成美國和中國的對峙。
德雷爾說,中國人小心謹慎,不會挑起一場全面的軍事衝突,但是會慢慢地和蓄意地使局勢升級,提出領土要求,限制介入。
美國轉向亞洲,中國“轉向中東
【法國《世界報》11月23日文章】題:中國、敘利亞和“傾斜的時代
每當中東以及北非地區出現悲劇事件的時候,美國總統奧巴馬總會有一個驚人的嗜好:他會乘飛機前往南方或亞洲的“新興國家。
2011年3月,當針對利比亞的干預行動開始之時,奧巴馬正在飛往巴西的途中。今年,當加沙地帶出現新危機的時候,他又是在飛往泰國、緬甸和柬埔寨的途中。這不禁令人回想起今年5月,在巴格達舉行的有關伊朗核問題的艱難談判行將結束,美國政府一位官員發自內心的呼喊:“中東太令人鬱悶!亞洲是如此令人興奮!
還有一件未被發現的事情:當美國轉向亞洲時,中國正在轉向中東。10月31日,中國向聯合國-阿盟敘利亞問題聯合特別代表卜拉希米提出了旨在推進敘利亞問題政治解決進程的“四點倡議。其中令人感興趣的並不是這些倡議的內容。更重要的是,它表明中國在敘利亞問題上有了自己的計畫:這個不是俄羅斯與中國的聯合計畫,而是中國的計畫。
中國想成為一個全球性的行為體。在這場與其國家利益沒有直接關係的危機中,它也想發揮作用。與俄羅斯不同,中國在敘利亞既沒有軍事基地,也沒有軍火銷售合同,也未向這裡派過軍事顧問,在大馬士革以及敘利亞其他城市的中國僑民數量也不過幾千人。巴沙爾·阿薩德的命運對中國來說也不像對俄羅斯那樣具有重要意義:俄羅斯一直把這場危機當成一張用來對付美國人的地緣政治“牌。
被認為在國際安全問題上經常躲在俄羅斯後面、更願意與俄羅斯攜手合作的中國,這一回突然與之拉開了距離。現在的問題是,中國的這一回“單飛會不會繼續朝著符合西方國家利益的方向前進。現在看來這個問題的答案並不明確。北京的中東政策的重點自始至終是要保持穩定:這一點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為中國對這裡的石油需求非常巨大。令人感到新奇的是,中國這一回希望發揮更明顯的作用。
中國目前有中東問題特使。中方透露它希望成為中東問題有關方之一。中國提出敘利亞和平方案是首次嘗試。
據一位剛剛從北京訪問回來的西方官員介紹,中國領導人完全是用一種維護其國內穩定的眼光來看待敘利亞危機的。中國的“線路主要包括兩大支柱:對一個主權國家的任何外來干預都是不合法的;中國的民族主義情緒一點都沒有削弱。
美媒:中日關係主動權在北京手中
美國《外交政策》雜誌網12月18日文章,原題:海上畫線
日本大選次日,安倍重申尖閣列島(中國釣魚島)屬於日本,這表明他沒有在島嶼爭端上退讓的意思。而在中國經濟中心上海,有關日本的討論主要圍繞東京為了幾個無人島願承受兩國間多大的貿易風險。安倍下周上任時有必要認識到,中國新領導人明顯得到國內一致支持,可以耐心地繼續逐步瓦解日本對尖閣列島的行政控制,不擔心須儘快解決這個問題。這意味著東京須採取同樣耐心但可靠的戰略來應對。
中日都在試圖鞏固自己的經濟地位,日本考慮加入泛太平洋夥伴關係(TPP)自貿區談判,中國則尋求推動人民幣在全球金融中發揮更大作用。兩國均通過多邊組織在爭取更大的國際聲望和影響力。但政治危及到世界第二大、第三大經濟體之間的經貿關係。與安倍一樣,習近平不太可能大幅改變北京對爭議島嶼的立場,但將不得不平衡堅定的外交路線與更強硬的半官方立場。迄今,北京並沒表現出減少對日施壓的意圖。中國船隻繼續進出爭議島嶼周邊水域。
看起來,即便日本新首相在外交上主動示好,中日也不太可能達成其他協定———特別是,若北京相信正在消耗日本的防禦或在日本國內引發反政府情緒。這很可能是對日本意志和戰略的誤讀,但至少意味著(中國)目前考驗日本的政策會繼續。
這一切對日中緊張緩解是不祥之兆。不幸的是,目前中日關係缺少積極力量沖抵爭端的緊張。兩國間貿易因中國的反日抗議而下滑,日本考慮加入泛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之舉進一步疏遠了中國,目前雙方也鮮有外交互動的平臺。北京繼續在地區著力孤立日本,儘量削弱東亞唯一另一個潛在的權力中心。此外,雖然在本10年接下來的時間裡,日本將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中國人盤算,若經濟下行及關係惡化,日本會比中國受損更嚴重,這或許會促使其更強硬地對待日本。
日本也缺少手段在國外鞏固自身地位。在島嶼問題上示弱只會助長中國氣焰,但東京又不太願意被推到“抗衡中國的位置上。日本軍費連續10年減少,且東京不願因給人留下充當亞洲反華領頭羊的印象而進一步危及對華貿易。此外,地區其他國家主要關心的是南海問題,而非更北邊的日本的問題。因此東京別無選擇,只能愈加依賴美國。如此一來,中日關係的主動權就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中國人手裡。
【日本《外交學者》雜誌網站12月15日文章】題:北京的恃強淩弱:中國的形象問題(作者美國克雷爾蒙特麥克納學院教授裴敏欣)外交政策的一個基本原則是,當你已經身處洞中,就不要再挖掘了。但是,依據其最近的行為判斷,北京的外交政策顯然違反了這條原則。
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新領導集體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將中國從當前的地緣政治大洞中“解放出來。
眼下的當務之急是穩定北京和東京的關係。北京對東京對於東海有爭議島嶼的聲索採取的對抗行動充滿了令事態激化的風險。儘管其初衷可能是想迫使日本人坐到談判桌前,中國政府仍需加倍小心以避免危險的對峙和激化。
中國政府應當明智地向新的日本自民黨政府發出安撫信號。雖然自民党總裁安倍晉三在競選期間對中國採取了一種強硬路線,但是他應當被賦予一個展現其理智和實用主義態度的機會。中國率先表現出某種程度的靈活性和願意妥協的態度無損於其自身利益。
如果日本拒絕了這樣的友善示好之舉,中國也還有足夠時間來玩一場“以牙還牙的遊戲。
與穩定中日關係並行的北京的第二個政策重點是化解與東盟在南中國海問題上的緊張關係。
印媒 : 中國南海策略是典型大國做法
【印度國防問題分析研究所網站12月11日文章】題:渾水:南中國海政治(作者蒙莉莎·M·西瑞爾)
兩年來,在南中國海,國與國之間的爭端和不停的戰略部署相互影響,令人頭昏腦脹。別的不說,這肯定讓全世界得以一窺未來在這個能源豐富的地區為爭奪石油和天然氣資源而爆發能源戰爭的可能性。此外,這一地區正成為全球霸權政治的溫床。因此,要瞭解南中國海爭端,需要搞清楚一系列紛繁複雜、相互交織的技術、法律、經濟和地理訴求,其中最重要的是領土和主權問題。
南中國海的戰略位置———從西南的麻六甲海峽延伸到東北的臺灣海峽———跨越世界第二繁忙的國際海上航線,通過這片水域的油輪數量超過世界的一半。這個地區也是連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上戰略要道,因此對於不管是本地區的還是以外的海洋大國,都有著非同尋常的重要意義。
今天,這一地區因幾個原因受到國際上的過度關注。中國很龐大而且不斷炫耀自己的實力,其他提出主權要求的國家的決心也越來越大,堅持各自的立場不退讓。另外,對南中國海有主權要求的所有國家都在擴大自己的軍事和執法能力,尤其是越南和菲律賓,它們開始對中國採取越來越對抗的姿態。
隨著中國崛起為全球大國,打算實現其軍隊現代化,而對南中國海有主權要求的東南亞國家姿態越來越堅定,這讓美國相當不安。這是美國重申其在該地區戰略利益的根本原因,這充分體現在它“轉向亞洲的政策中。
在當前世界形勢下,中國處在一個特殊節點上。鑒於中國是一個受發展中國家問題困擾的全球大國,中國新的領導集體需要繼續進行鄧小平的改革,這至關重要。中國既是第二大經濟體又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面對這一現實,中國在謀求其戰略利益的同時,必須採取高明的策略,加強與全球經濟的聯繫,與各國保持禮貌。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不斷增長的能源需求導致其在邊界問題上更加堅定武斷。據美國能源部情報局說,中國估計南中國海天然氣儲量達數十萬億立方米。
此外,雖然中國可能不知不覺成為世界老二,但是在21世紀頭十年後半期,中國穩穩當當地逐漸適應了這一角色。
然而,南中國海令人更加關注的是,就貿易和能源而言,它具有全球戰略意義。對印度來說,中美戰略遊戲對於南中國海的航行自由很重要。美國由來已久的海上存在,長期以來作為一個已知事實為中國所接受,然而隨著實力增強,擁有無所畏懼的雄心,中國被動採取的咄咄逼人的動作可能導致小衝突升級,即使這並非其領導層的意圖。
日媒:中國崛起影響力波及“印太地區
【日本《外交學者》雜誌網站12月4日文章】題:“印太
我們不斷被告知,世界經濟和戰略重心正在向亞洲轉移。但亞洲是什麼?更準確地說,影響全球安全和繁榮的亞洲是哪裡?我願意試著給出一個答案。讓我們把它稱作“印太亞洲地區。“印太亞洲———或簡稱“印太———比“亞太或“東亞和“西太平洋等較狹隘的稱呼更合理,而且更符合時代。
什麼是“印太地區?我認為,它是一個正在興起的亞洲戰略體系,囊括太平洋和印度洋,在一定程度上由中國和印度日益擴大的地緣利益、兩國影響力波及的範圍以及美國在兩大洋的戰略作用及存在所確定。印度著名戰略思想家拉賈·莫漢所著的一本見解深刻的書就以類似區域為前提。
“印太這一術語並非新詞。它在海洋科學方面早就被使用,用以表示另一片不同的生物地理區域。
讓我們假設美國和其他國家正在積極針對中國未來的不確定性建立相應聯盟,假定“印太地區這一概念使得把印度加入上述聯盟以及將行動範圍拓展至印度洋更為可行,這就是為何“印太戰略架構可能看似更適合美國和印度,而非中國。
然而,必須考慮到“印太地區許多國家經濟和戰略利益的相互聯繫,包括印度洋目前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貿易走廊,擔負世界三分之二的石油和三分之一的散貨運輸,其中大部分貨物來往於東亞。這些聯繫不可否認。從分析的角度看,“印太或“印太亞洲地區只不過是描述上述事實的簡單方式。
確實,相比“東亞地區,中國在“印太地區的影響力有所弱化。但是,即使根據中國自身在印度洋地區的經濟、能源以及戰略利益來考量,“印太地區也是中國崛起所處於的一個更為廣闊的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