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 | 《小萝莉的猴神大叔》:战火之地的爱与和平

亚太日报

text

亚太日报记者 贺惟

由印度三大汗之一萨尔曼.汗主演的《小萝莉的猴神大叔》终于在今年3月份登陆中国院线,该片围绕虔诚的哈奴曼教徒帕万(萨尔曼.汗饰)和失语小萝莉(哈尔莎莉·马尔霍特拉饰)之间的故事展开。

帕万在影片中的出场就带有浓浓的印度电影风情—歌舞声中狂热亢奋的教徒瞥见了人群中落魄邋遢的小萝莉,她无辜的大眼睛灵动清澈,身边没有大人陪伴,不会说话。帕万认为,是哈努曼神的旨意让小萝莉遇见了他,几番挣扎后,帕万决定将小萝莉带在身边,并帮助她找到家人。

影片中的帕万,至憨而近愚,到20岁才考上高中,在经历了十次考试失败之后,真正通过之时,父亲却因为惊喜过度去世,帕万遵从父亲的遗愿到德里投奔父亲的好友,开始了寄居在叔叔家里的日子,在这段时间内,与叔叔女儿拉茜卡暗生情愫。为了满足叔叔提出的迎娶拉茜卡买房的条件,帕万外出挣钱,而就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小萝莉,还将她带回了家。

最初,帕万以及叔叔一家都认为小萝莉同属“婆罗门”,但是小萝莉的各种表现逐渐推翻了先前的猜测—她不爱吃素菜,会被隔壁穆斯林烹饪的鸡肉的香味吸引、在头上裹纱巾、看球赛的时候为巴基斯坦队欢呼……种种迹象表明,小萝莉不仅不是婆罗门,甚至可能来自敌国巴基斯坦。

其实,小萝莉来自巴基斯坦的一个小乡村,长到六岁仍然不会开口说话,心急如焚的母亲带着她去印度德里的大清真寺朝圣祈愿。在乘火车返回巴基斯坦的途中,小萝莉在母亲沉睡之时下了火车,火车开走后,小萝莉意外穿过印巴国界线进入了印度,与母亲分隔两国。

至此,故事的主线架构完成,往后的发展就是一个“回家”的故事。在爱人拉茜卡的鼓励下,帕万踏上了帮助小萝莉回家的道路。虽然在地理上印巴两国相邻,但是要真正帮助小萝莉与家人重聚,帕万要翻越的还有政治与宗教的藩篱,它们由来已久,比国界线更难跨越。

历史上,印巴同为英属印度,是英国最大的殖民地。二战后,为了达到在撤走后仍能控制印度的目的,英国极力在由其一手造成的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两大教派政党对立的基础上,继续推行“分而治之”的政策,极力在印度各民族、各教派、各党派之间制造矛盾,扩大分裂。可以说,印巴冲突是旧殖民时代就埋下的祸根。

而影片则从普通人的视角切入,借由爱的名义,呼唤和平的回归,抚平心灵的隔阂。片中很多镜头都瞄准了国界线,回到现实中,那片名为克什米尔的大地曾经是两国战争的焦点,无数次流血冲突的发生加深了本来同为一个民族的两国人民之间的仇恨,在这样的背景下,影片的主题便有了积极的社会历史意义。

寻求大使馆帮助而不得的帕万最终只得带着小萝莉通过非法偷渡进入巴基斯坦,在这个过程中,帕万化身他所信仰的哈奴曼神,如同玄奘西行一般,历经艰难险阻。有趣的是,哈努曼神是印度神话中的神猴,胡适认为《西游记》中美猴王孙悟空的原型就是取自哈奴曼。

进入巴基斯坦之后,帕万被巴基斯坦警方当作“印度间谍”逮捕,巴方警察并不相信帕万的故事,并且认定帕万就是印度间谍。逃离警察局之后帕万的巴基斯坦之旅除了替小萝莉寻找家人之外还多了一项——躲避警方的追捕。

在这个过程中,帕万结识了一名新闻记者,记者开始也和其他人一样,本着报道印度间谍的想法接近帕万,后来随着了解的深入,记者相信了帕万的故事,并成为了帕万的帮手,也正是由于他的记录,最终才让真相在网上流传。

值得注意的是,开始的时候没有一家电视台愿意报道这样的故事,理由是“仇恨”远比“爱”有卖点。这里,我们不得不反思,新闻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是在民族分裂之时贩卖仇恨,煽动战争,还是引导善意、温情与爱。当然,失去了真实性的新闻是毫无价值可言的。

影片最后,小萝莉终于与父母重聚,帕万再度来到了国界线上,与来时不同的是,两国人民此时也聚集于此。帕万终将再度跨过边境,回到爱人的身边。小萝莉望着帕万远去的背影,喊出了“叔叔”。

这一次,边境上聚集的人们不再怒不可遏,不再相互仇视,克什米尔大地上两国人民相拥在一起。

影片至此结束,留给现实无限的惆怅。

(来源:亚太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