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一號升空 中國航天員開啟中期太空駐留

新華社

text

【亞太日報訊】(記者 喻菲 陳曦 任珂)17日清晨7點半,在大漠深處的曙光中,58.3米的長征二號F火箭噴吐著炫目的火焰,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將乘坐兩名航天員的神舟十一號飛船送入太空。

兩天后,飛船將與天宮二號在393公里高的軌道上自動交會對接,航天員將進駐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並在那裏工作生活30天,為建設空間站、實現太空長期駐留奠定基礎。

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武平介紹,此次任務的主要目的是,為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在軌運營提供人員和物資天地往返運輸服務,考核驗證空間站運行軌道的交會對接和載人飛船返回技術;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對接形成組合體,進行航天員中期駐留,考核組合體對航天員生活、工作和健康的保障能力,以及航天員執行飛行任務的能力;開展有人參與的航天醫學實驗、空間科學實驗、在軌維修等技術試驗,以及科普活動。

從中國太空之路首發站啟航

50歲的景海鵬是第三次上太空,之前在神舟七號和神舟九號的任務中,他已在太空度過15天,這次任務將讓他成為迄今駐留太空最長的中國航天員。38歲的陳冬則是第一次上太空。

景海鵬擔任指令長,負責載人飛船駕駛、交會對接、飛行計劃管理、飛行安全保障。陳冬負責飛船與空間實驗室組合體的維護、消耗品管理、維護維修、在軌實驗等。他們在崗位職責和能力上互為備份。

至此,中國已將11位航天員送入太空。

16日首次在公眾前亮相的陳冬說,自己最大的希望就是把這次任務完成好,要做各種試驗,得到試驗成果,最終把這些成果運用到國計民生上。“當然,我也希望可以多看看窗外的風景,因為只有在太空才能完整地看到地球,看到祖國。”

景海鵬說:“經過訓練和磨合,我們二人已非常默契,一個眼神、一個表情、一個動作,彼此間都能心領神會。”

離家前,陳冬對兩個5歲的雙胞胎兒子說:“爸爸會出遠門,你們有時候看看天空,去找找星星,說不定爸爸就在那裏,跟爸爸打個招呼。”

17日淩晨4時許,景海鵬和陳冬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航天員公寓“問天閣”啟程。在公寓樓前的廣場,已穿上白色艙內壓力服的景海鵬和陳冬揮手向前來送行的人群微笑告別。

這是中國航天員第六次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出發去太空。46年前,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從這裡升空。2003年,神舟五號飛船也是從這裡將中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送入太空,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自主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為了建設空間站和發展深空探測,中國已在海南文昌建設了現代化的發射基地。將用於發射空間站貨運飛船的中國未來主力火箭長征七號已於6月在文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首飛,而中國最大推力火箭長征五號也將在11月首飛。

開啟中國航天員迄今最長太空駐留

神舟十一號飛船與天宮二號完成自動交會對接後,兩位航天員要在那裏駐留 30天。此前中國航天員在軌駐留的最長時間紀錄是神舟十號創造的15天。

曾進入過天宮一號的景海鵬會發現天宮二號的裝備更豪華,睡眠環境和娛樂條件更好,並且新安裝了機械臂,將測試開展艙外搬運和維修。

在這個22.3立方米的組合體裏,景海鵬和陳冬非常忙碌。他們將嘗試具有科幻色彩的意念控制腦機交互實驗。他們將更換天宮二號材料實驗爐中的樣品,並將太空中製備出的材料以及在太空發芽、生長、開花、結子的擬南芥帶回地球。他們將實現香港中學生在太空飼養蠶寶寶的心願。他們還將成為新華社太空特約記者,撰寫太空日記……

中國航天員中心航天員系統副總設計師黃偉芬說,在空間站任務之前,神舟十一號是唯一一次載人飛行任務。所以機會非常寶貴,要開展空間站航天員在軌生活、健康、工作保障設計驗證,以及面向長期飛行的航天醫學工程研究,包括航天心理學實驗研究,為空間站任務研製積累飛行試驗數據。

她說,首次30天駐留飛行任務對航天員的健康保障、生活保障均帶來更大挑戰。從身體上講,航天員心血管系統受到更大影響,肌肉萎縮,骨丟失,免疫功能下降程度更為明顯,出現疾病的概率增大。從心理上講,駐留時間延長對航天員的應急處置能力、心理相容性要求更高。

黃偉芬介紹,航天員的作息制度設計向空間站長期飛行任務過渡,採用天地同步作息模式,每工作6天有一天休整。他們可以與家人雙向視頻通話。

中國航天員中心航天營養與食品研究室副主任曹平說,這次航天員的食品在種類上比前期更加豐富,有100多種,包括醬牛肉、魚香肉絲等傳統菜肴,五天之內都不會重樣。

中國空間站在望

航天員完成各項任務隨神舟十一號返回地球後,天宮二號還將繼續在軌道上運行,等待2017年4月中國第一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的到來,驗證推進劑補加技術。

空間應用實驗、太空中期駐留驗證、推進劑補加等,這一系列“好戲”的陸續上演,預示著中國空間站建設邁出堅實一步。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神舟十一號總設計師張柏楠表示,中國已開始探索新一代載人飛船技術,在保障安全性、可靠性的前提下,力圖大幅度降低太空飛行的成本。

計劃於2022年前後建成的中國空間站將為全球科學家提供科學研究和實驗機會。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介紹,空間站包括一個核心艙和兩個實驗艙,每個艙都是20噸級,航天員的數量為3到6名。

目前,中國的航天員都是從現役空軍飛行員當中選拔的,主要承擔航天器駕駛任務。“空間站將開展太空科學實驗,除了良好的身體素質這個共性要求外,未來需要不同類型的航天員,尤其是工程師和科學家。”周建平說。

中科院空間應用中心戰略規劃室主任張偉說,未來空間站安排了覆蓋航天醫學、空間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空間材料科學、空間天文與天體物理等10大研究領域的大規模科學實驗,規劃了10餘個先進科學實驗櫃和若干艙外暴露試驗設施。

張偉說,為滿足多學科領域實驗的在軌複雜操作,有必要從科學家中選拔航天員。將科學家訓練成為能夠適應空間站生活和勝任空間站工作的非職業航天員,即載荷專家,需要較長的過程,所以需要儘早開始選拔培訓。(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