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26日電專訪:“人民幣作為全球貨幣的前景十分光明”——訪歐洲中央銀行前行長特裏謝
新華社記者劉麗娜
孫時聯
隨著中國經濟持續增長,人民幣的國際化步伐在加快,未來將在全球貨幣體系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歐洲中央銀行前行長、國際金融論壇(IFF)聯合主席讓·克勞德·特裏謝日前在北京說。
“人民幣作為全球貨幣的前景十分光明,”特裏謝24日在北京參加國際金融論壇領袖對話會期間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中國經濟的成功,不僅僅體現在經濟上,也體現在貨幣上。
1982年首次訪問中國的特裏謝說,32年來,他見證了中國的驚人變化。中國經濟如此長期高速增長在人類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其迅猛發展速度超過了19世紀英國工業革命以及歐洲其他地區發生的工業化進程。
儘管一些經濟學家對今年中國經濟走勢表示擔憂,但特裏謝認為,中國有望實現7.5%的增長目標。他說,對於一個長期高速增長的國家來說,增長速度有所放緩是很正常的,這樣的速度已經令發達國家難以企及。“7.5%對所有其他主要經濟體是個夢想,”特裏謝說。
長期關注中國經濟發展和金融改革的特裏謝注意到,近年來,中國加快了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除了貨幣互換,中國金融當局近期與法蘭克福、倫敦等歐洲的金融中心建設人民幣離岸交易中心和人民幣清算銀行,這些都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舉措。不過,他說,人民幣要真正成為全球貨幣,需要完全可自由兌換,這樣才能使國際儲蓄人和投資人對其有充分信心。
在國際貨幣體系建設方面,特裏謝認為,儘管當前的國際金融體系遠稱不上完美,但它在維護全球金融穩定方面顯示出了“相當的韌性”。他舉例說,在金融危機期間,國際匯率市場並沒有出現嚴重危機,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各主要經濟體的貨幣當局積極合作,避免了最糟糕的情況出現。
特裏謝說,建立更穩定的國際貨幣體系有很多途徑,其中前景最看好的應當是未來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特別提款權(SDR)成為可靠的堅實之“錨”。即便是在全球格局變革迅速的當前,國際貨幣體系也應避免“迅猛的、唐突的”改變。
談到全球經濟和歐洲經濟,特裏謝說,當前增長和創造就業已經成為各經濟體的共同挑戰。他說,歐元區已經不再是全球危機的“震中”,金融市場信心正在恢復。不過,他同時承認,在進行結構改革,推動長期增長方面,歐元區還有大量工作要做。
對於國際輿論關心的歐洲中央銀行近期實行的負利率政策,特裏謝表示,他不認為歐洲央行是在採取任何會造成所謂“貨幣戰爭”的舉措。“在任何情況下,也不應該有貨幣戰爭。”
他說,歐洲央行的最新舉措表明,他們對歐元區內非常低的物價水準要採取嚴肅行動,其目的是為了讓通貨膨脹率重返2%的合理目標。
特裏謝強調,“物價穩定意味著既無通貨膨脹,也無通貨緊縮”。這與增長和創造就業並不矛盾,相反,它是增長和創造就業的前提條件。而2%的漲幅是價格穩定的標誌。這也是美國、歐元區、日本和英國等四個全球主要儲備貨幣發行國家和地區的共識。
2003年至2011年,特裏謝在擔任歐洲央行行長期間,注重維持物價穩定。他說,歐元問世15年來,歐元區的年度物價漲幅恰好維持在2%的合理水準。
國際金融論壇主席成思危在論壇上說,特裏謝擔任歐洲央行行長以來,對歐元區經濟做出了巨大貢獻。他鞏固了歐元地位,有力控制住歐元區的通貨膨脹,尤其是金融危機發生後,堅定地捍衛歐元,被稱為“歐元保衛者”。
國際金融論壇理事長戴相龍說,歐元問世標誌著國際貨幣的多元化。而人民幣國際化是中國經濟開放的客觀需要和必然趨勢。特裏謝等國際金融專家與中方的貨幣對話,對加強中歐貨幣合作,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都有裨益。
據中國工商銀行董事長姜建清在論壇上介紹,工行的國際化佈局已經走過20年,近10年來海外經營步伐加快,目前在全球4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329個分支機構,海外業務中約有20%的資產和20%的利潤來自人民幣業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