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塑形”到“造心”:上海自貿區以法治化推動改革成果可複製可推廣

text

新華社上海6月3日電題:從“塑形”到“造心”:上海自貿區以法治化推動改革成果可複製可推廣

新華社記者許曉青

有之炘

陳愛平

再過不到4個月,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啟動運轉將屆滿一週年。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上海考察時,用“播下良種,精心耕作,精心管護”來形容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這塊“大試驗田”上正在開展的工作。

習近平同時強調,要切實把制度創新作為核心任務,以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制度成果為著力點,努力創造更加國際化、市場化、法治化的公平、統一、高效的營商環境。

統計顯示,自去年9月底啟動以來,上海自貿試驗區已聚集了1.6萬多家中外資企業、28萬從業人員。來自世界各地的海外投資者對自貿試驗區規章制度、法規法條的出臺抱以極大的好奇心,並持續密切關注。

上海自貿試驗區設立後最系統的修法工程漸入佳境。目前《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條例(草案)》審議程序正在進行之中,草案全文已在網際網路上公示,聽取各方意見。按計劃,這部條例有望於8月1日正式頒佈施行。

上海市人大常委會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國際化、市場化、法治化”是制訂這部條例的重要基礎、是修法的“主心骨”。

3日在黃浦江畔的中國金融信息中心舉行的“國家使命:上海自貿區與金融創新”論壇上,多位嘉賓特別強調,“國際化、市場化、法治化”是自貿區金融改革框架的題中之義。

此間觀察人士認為,自貿區成立8個多月來,正在經歷一個從“塑形”到“造心”的過程,法治化是“造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要將改革積累下來的經驗和制度成果進一步固定下來,使之能夠持續地複製、推廣。

前不久問世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仲裁規則》中英文對照版受到外商和外國在華商會的“追捧”,該規則的日文版近日也與外商見面。

專司自貿區內仲裁事務的上海國際仲裁中心透露,未來還將推出韓文、德文、法文、俄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等譯本。同時,收錄上海自貿區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223件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法律法規政策彙編(中英文)》一書近日將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此外,專門針對外籍人士的自貿區投資、工作、生活指南也在加緊編纂中。

來自一家澳大利亞諮詢公司的研究員傑夫·舒伯特長期跟蹤上海自貿試驗區金融領域新規出臺進程。他說,倫敦、紐約、東京、迪拜等都經歷了漫長的法律制度創新和完善過程,最終將符合自身特點的金融領域的改革與開放成果用法律條文固定下來。對中國及上海而言,“自貿試驗區的制度創新,與法律架構創新、法律服務創新等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來自荷蘭鹿特丹的研究學者寶琳·馮·梅爾也持類似觀點。她認為,自貿區若處理好包括仲裁條款在內的法律制度架構,將有助於商事從業者有更穩定的預期。

全國政協常委、WTO研究專家周漢民在接受採訪時指出:“外國人對中國的制度創新充滿好奇,不禁會讓人聯想起13年前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前後的情景。彼時,無論中資外資都極為關注中國相關法律條文和規定的誕生;而今自貿區的試驗,意味著中國再一次選擇‘開放倒逼改革’,意味著再一次‘入世’。新的‘入世’指的是中國更加融入風雲變幻的世界新規則”。

他認為,對比中國“入世”前後與自貿區建設8個多月的進展,可以看到,在重大改革實施過程中,“法治化”與“國際化”往往相輔相成:一方面法治化可以確保自貿區在投資、貿易、金融、管理等領域的成果合法化、可推廣,另一方面自貿區更趨國際化的發展方向也“倒逼”中國的法條編制者,在推動中國與國際通行規則進一步融合、接軌的同時,要通過進一步的法治化來合理規避、防控改革可能帶來的風險。

分析人士認為,自貿區首要的可推廣成果就是“負面清單”的模式和理念,而這本身也需要法治化的操作辦法和環境氛圍來保障落實。

上海市金融辦主任鄭楊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也強調,在自貿區推進金改,可能會面臨一些風險,因此更加要正確處理業務發展與風險防控的關係,切實加強內部管理,加強內控制度建設和內部監督檢查,建立更加科學合理的業績考核體系。他認為,讓改革成果得以複製推廣的同時,必需加強法制思維和理念的培育和熏陶。

中國浦東幹部學院法律與人文綜合教研部主任劉哲昕認為,以法治化來推動和確保自貿區“試驗田”的各項改革成果落到實處,也是當今中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從這一點看,法治化所推動和保障的將是整個國家深化改革開放的進程。

傑夫·舒伯特認為,中國在探索自貿區的制度創新時,也不必完全拘泥於歐美的舊框框,畢竟中國有自己的國情,而在自貿區進行的又是一場創新試驗。從這一點看,上海自貿試驗區所帶動的中國金融體系乃至更大範圍的法治化進程,本身也十分令人矚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