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提高教育水準
2010年至2012年,為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提升教育水準,支持其教育均衡、公平發展,中國通過援建維修校舍、提供教學設備、培養師資力量、增加來華留學政府獎學金名額、支持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等,不斷加大教育援助力度。
改善教學條件。中國援助了80餘個教育設施項目,包括援建或維修中小學校、大學院校、圖書館等,有效改善了受援國的教學環境。中國為受援國無償提供計算機、教學用具、文體用品等大批教學設備物資,幫助受援國建設大學網絡平臺和遠程教學系統,為受援國豐富教學方式、擴大教學覆蓋面創造了條件。
培養師資力量。中國舉辦了30多期院校高級管理人員培訓班、高等教育管理培訓班、職業教育管理培訓班、中小學校長和教師研修班、現代遠程教育研修班等,為發展中國家培訓千餘名教育官員、校長和教職人員。
支持職業技術教育。中國在蘇丹援建的恩圖曼友誼職業培訓中心累計為蘇方培訓學員數千名,為進一步擴大招生規模,中國已啟動該中心的改擴建工程。中國積極幫助受援國發展職業技術教育。2001年至2012年,中國與埃塞俄比亞聯合開展農業職業技術教育培訓,累計向埃方派出400餘人次教師,培訓當地農業職業院校教師1800名、農業技術人員35000名。
增加來華留學政府獎學金名額。2010年至2012年,中國政府共資助76845名留學生來華學習。為促進地區發展,中國不斷擴大非洲國家來華留學政府獎學金名額,加大對東盟國家以及太平洋島國等來華留學的支持,幫助上述地區欠發達國家培養人才。
(三)改善醫療衛生條件
醫療衛生是中國對外援助的重點領域之一。2010年至2012年,通過援建醫院、提供藥品和醫療設備、派遣醫療隊、培訓醫療人員、與發展中國家共同開展疾病防治交流合作等形式,中國支持受援國進一步改善醫療衛生條件,提高疾病防控水準,加強公共衛生能力建設。
援助設施和設備。中國援建約80個醫療設施項目,其中包括綜合性醫院、流動醫院、保健中心、專科診療中心、中醫中心等,有效緩解受援國醫療衛生設施不足的問題。同時,中國向受援國提供約120批醫療設備和藥品物資,包括多普勒彩超儀、CT掃描儀、全自動生化儀、母嬰監護儀、重要手術器械、重症監護檢測儀、核磁共振儀等高端醫療設備,以及防治瘧疾、霍亂等疾病的藥品。
派遣醫療隊。中國對外派遣55支援外醫療隊,累計3600名醫護人員,在受援國近120個醫療點開展工作,培訓當地醫護人員數萬人,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受援國醫療服務供需矛盾。在援外醫療工作中,醫療隊員通過觀摩示範、專題講座、技術培訓和學術交流等方式積極培訓當地醫務人員,內容涉及瘧疾、艾滋病、血吸蟲病等傳染病防治,病人護理以及糖尿病、風溼病治療等領域,針灸、推拿、保健、中醫藥等中國傳統醫學。三年中,100多名中國醫療隊員因貢獻突出獲得受援國頒發的勳章。
開展“光明行”活動。中國通過政府與民間渠道並進的方式積極開展“光明行”活動,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治療更多眼病患者。從2003年起,中國先後派醫療隊赴朝鮮、柬埔寨、孟加拉國、越南、巴基斯坦等亞洲國家,為當地眼科疾病患者免費實施治療。2010年11月,中國“光明行”醫療隊首次赴非洲,為津巴布韋、馬拉維、莫桑比克、蘇丹等國千餘名白內障患者進行治療。
提供傳染病防控援助。三年中,中國向其他發展中國家無償提供了60批抗瘧藥、甲流疫苗及霍亂疫苗,並開展傳染病防治培訓,以上援助項目累計金額近2億元人民幣。2007年,中國與科摩羅啟動青蒿素復方快速控制瘧疾合作項目,使科摩羅莫埃利島的瘧疾發病率較同期下降90%。2010年至2012年,在進一步鞏固已開展滅瘧項目成效的同時,中國在科摩羅昂儒昂島推廣滅瘧項目。
(四)建設公益設施
為支持其他發展中國家改善民眾生活條件、開展社會公共活動,2010年至2012年,中國積極援建城市和農村公共福利設施、民用保障性住宅以及社會活動場館,提供相關設備及物資,並開展運營管理技術合作。
實施打井供水項目。中國在發展中國家實施打井供水項目29個,共打水井600餘眼。中國派遣高級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專家,克服自然環境惡劣、疾病侵襲及恐怖主義威脅等困難,幫助受援國打井供水。中國在多哥的卡拉區和中央區各打出200眼飲用水井,在蘇丹達爾富爾地區和南蘇丹朱巴市科托爾地區共打出38眼水井,並修建配套潛水泵和發電機組。在尼日爾援建的津德爾供水工程,解決了該地區數十萬居民的飲水問題。
改善民眾居住環境。中國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援建民用住宅、經濟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項目80個,總建築面積近60萬平方米。中國結合受援國當地生活習慣和環境特點,科學設計住宅外觀,合理安排內部結構,在節約建築成本的同時,嚴把建築品質關,努力為受援國民眾建造簡潔美觀、結實耐用的經濟型住房。
援建公用設施。中國在其他發展中國家援建文化場所、體育場館、辦公會議設施等公共設施項目86個,為豐富當地民眾文化體育生活、改善所在國政府辦公條件、提升城市形象發揮了促進作用。中國為斯裏蘭卡維修紀念班達拉奈克國際會議中心,使這一40年前中方援建的項目煥然一新。中國為加彭援建的4萬人座體育場,2012年成功承辦了第28屆非洲盃足球賽決賽和閉幕式。在塞內加爾援建的國家大劇院總建築面積近2萬平方米,是目前非洲規模最大的劇院之一。
(五)開展人道主義援助
近年來,地震、颶風、洪澇、乾旱等自然災害和戰亂造成的人道主義災難時常發生,造成受災國人員傷亡和重大財產損失。中國積極響應國際社會呼籲,及時提供緊急救災物資或現匯援助,並根據需要派遣救援隊和醫療隊,幫助受災國減輕災害影響,儘快重建家園。
提供緊急救援物資或現匯援助。三年中,中國政府針對海地地震、柬埔寨特大洪災、緬甸地震、巴基斯坦洪災、古巴颶風、利比亞戰亂、敘利亞動蕩等自然災害和人道主義災難,提供了近50批緊急救災物資,包括帳篷、毛毯、緊急照明設備、發電機、燃油、食品、藥品及凈水設備等,價值約12億元人民幣。此外,提供現匯援助約3億元人民幣。
幫助非洲國家應對糧食危機。2011年至2012年,非洲之角和薩赫勒地區連續遭遇嚴重旱災,超過3000萬民眾陷入饑餓之中。2011年,中國政府先後三次向埃塞俄比亞、肯尼亞、吉布提、索馬裏等非洲之角國家提供緊急糧食援助,總額達4.4億元人民幣。2012年,中國政府向乍得、馬利、尼日爾等非洲薩赫勒地區國家提供了價值總計7000萬元人民幣的糧食援助。
支持災後重建。2010年,巴基斯坦遭受歷史罕見洪災,中國政府迅速展開多渠道、全方位的救援行動,並根據巴方需要,在災民救助、交通基礎設施等領域參與災後重建。中國提供現匯援助,支持巴基斯坦政府“災民補償計劃”;承擔了受災地區全長340公里的國道公路網修復工程,輻射受益人口達1.5億。2012年3月,剛果(布)首都布拉柴維爾姆皮拉地區發生爆炸事件後,中國援建了災民安置住房,積極支持災後重建。
提高防災救災能力。中國通過提供物資、開展培訓等方式,幫助受援國提升應急救援水準,增強防災救災能力。三年中,中國對外無償提供了十餘批救援車輛及其他設備;為發展中國家舉辦防災救災培訓班和研修班約30期,與700餘名官員、技術人員交流分享救災防災經驗。
三、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中國積極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建設基礎設施,加強能力建設和貿易發展,加大對環境保護領域的援助投入,幫助受援國實現經濟社會發展。
(一)改善基礎設施
中國根據不同國家經濟發展條件,合理安排無償援助、無息貸款資金,發揮優惠貸款融資優勢,幫助受援國建設有迫切需求的基礎設施項目。2010年至2012年,中國對外援建了156個經濟基礎設施項目。中國發揮在技術、設備材料和人力資源等方面優勢,在確保工程品質的同時,有效降低了項目投資成本。
支持交通運輸建設。中國援建了70餘個交通運輸項目,包括公路、橋梁、機場、港口等。中國援建的肯尼亞西卡高速公路第三標段,使首都內羅畢到經濟重鎮西卡全線貫通,為肯尼亞、埃塞俄比亞、坦桑尼亞等國實現互聯互通作出了貢獻。中國援建的斯裏蘭卡漢班托塔國際機場進一步完善了該國立體化交通網絡,對提升該國與周邊地區的交往和聯繫發揮了積極作用。
提升能源供給能力。中國援建了20餘個能源項目,包括水電站、熱電站、輸變電和配電網、地熱鑽井工程等。中國援建的迦納布維水電站具備水力發電、農業灌溉、漁業發展和觀光旅遊等多重功能,建成後不僅直接促進迦納經濟社會發展,而且惠及西部非洲更廣闊的地區。中國援塞內加爾達喀爾市輸變電和配電網項目覆蓋15萬居民,有效解決了該市電網設備老化、經常性大面積停電的問題。
推動信息化社會發展。中國援建了60餘個信息化項目,包括光纜電信傳輸網、電子政務網以及廣播電視調頻發射臺等。中國在土庫曼斯坦、多哥、厄立特裏亞等國援建的電信項目,為上述國家提供了高品質穩定的通信系統,使用戶容量成倍增長。中國在喀麥隆、坦桑尼亞等國援建的光纖骨幹傳輸網項目,有效促進光纜在非洲國家的廣泛應用。(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