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解析中國女性"不婚"現像:獨立意識提高

參考消息網

text

【亞太日報訊】據參考消息網4月5日報道,日媒稱,中國人說“人生大事”一般是指結婚。男女到了適婚年齡就應該結婚生子的傳統觀念在中國根深蒂固,但如今卻面臨結婚人數減少的問題。

據《日本經濟新聞》網站4月5日報道,出現此現像的原因之一是女性獨立意識逐漸提高。中國雖在2015年取消了自1979年開始實施的“獨生子女政策”,但現在結婚都成了難題,想要改變老齡化的人口結構似乎並不容易。

“父母深信結婚是正確的。但我不想為了結婚而結婚”,家住遼寧大連的小張(31歲)明確地說。小張的父親是中學校長,母親是英語老師。研究生畢業後,她進入一家大型房地產企業從事辦公樓租賃業務,被同事們稱為“精英”。小張月收入近2萬元,超過大連市平均工資的3倍。

小張雖有朋友卻沒有中意的男朋友。她希望男朋友“長相一般、不小氣、談得來、有責任感”,但符合她條件的男性還沒有出現。她稱,特別是在父母溺愛下長大的同年齡段獨生子“什麼都依靠父母,沒有責任感”。

東北地區觀念較為保守,人們一般認為女性應該在25歲前結婚。因此,小張的父母在她25歲後就開始不斷催婚,並叮囑“年齡越大越難找,生孩子也困難,得早點結婚”。小張對結婚的目的性產生質疑,還與父母發生了激烈的爭論。她並不急著結婚,認為“有的人因為到適婚年齡就勉強結婚,結果造就了一段失敗的婚姻。我將通過工作讓自己成長,希望找到支持我的人”。

報道稱,像小張的父母一樣“因為子女未婚而感到丟臉”的想法在中國比日本還嚴重。如果子女未婚,父母就容易被親戚和周圍的人們好奇地問:“(孩子)什麼時候結婚?”為了自己的臉面加上對晚年的擔憂,父母不但給子女施加過度的壓力,甚至還親自出動替子女找對像。

“女兒不積極,只好我親自來找。如果她不快點結婚,我都不敢想像自己的晚年生活”,2月28日在大連市中心勞動公園的角落裡,一位60多歲的女性喋喋不休地對其他女性抱怨。盡管當日氣溫只有零度左右,但一大早公園裡就聚集了近500人。他們年齡均在50~80歲,都是單身子女的家長。

草坪和樹上密密麻麻地放著寫有子女簡介和擇偶條件的“征婚”啟事。除身高、學歷、職業、有無車房等特點以外,簡介裡還有“苗條”、“不亂花錢”等關於長相和性格的描述。有的父母甚至在脖子上掛著子女簡歷,受到其他父母的注目。

報道稱,這種“相親會”每周末都在中國各地舉辦。如果家長相中對方子女,雙方就會互換聯系方式,讓子女實際見面,最終走向婚姻。

然而,這些家長的心願似乎是徒勞,中國的結婚人數呈減少趨勢。據中國民政局統計,2015年約有1213萬對新人結婚,已連續2年減少。結婚人數占總人口的比例也於2014年開始下滑。其原因有很多,包括大學和研究生院的入學率升高、如果沒房父母不允許結婚的中國特有現像等。但其中最大的原因在於持續多年的“獨生子女政策”導致了人口動態的扭曲。

如果只能生一個孩子,很多家長希望是成為家裡頂梁柱並傳宗接代的男孩。雖然在中國鑒定胎兒性別違法,但仍有很多家長通過各種方式知道胎兒性別後將女胎流產。

報道稱,因此,從各年齡的性別比例來看,60~79歲的男女人口幾乎持平,但60歲以下的男性人口比例逐漸擴大。20歲以下的男女人口比例擴大到1.14:1~1.19:1,男性人口過多的情況明顯。而且隨著中國經濟發展,人民收入水平提高,即使不像原來一樣結婚後夫妻一起工作,越來越多的女性也能自己生活。隨著獨立意識的提高,像小張一樣和父母有著不同婚姻觀的女性正在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