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二次感染病例警示疫苗接种策略

界面新闻

text

记者 | 梁宙

编辑 | 翟瑞民

香港一名新冠肺炎康复者自欧洲返回香港后,其新冠病毒检测结果再次呈阳性。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团队证实,该患者是第二次感染新冠病毒,属全球首例。

据媒体报道,该名男子33岁,于今年3月底确诊感染新冠病毒,4月中旬康复出院,8月初经英国到西班牙旅行,返回香港后接受检测再度确诊。研究人员发现,患者两次受感染的病毒基因组属于不同的基因分支,两次的病毒之间共有24个不同的核苷酸。

据海外网援引香港媒体报道,港大微生物学系临床副教授杜启泓表示,比对患者两次感染的病毒株基因排序后发现,此次并非患者首次感染后的残留病毒,可以形容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病毒,可证实是二次感染。此外,该患者病毒数量并不低,具传染性。

全球首例“二次感染”病例在香港出现,引发了国内外广泛关注。另据海外引述香港媒体最新报道称,荷兰和比利时也各有一名患者被证实第二次感染了新冠病毒。

对此,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专家组成员王广发对界面新闻表示,香港首例病例的出现传递出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对将来防控策略等都将产生影响。

王广发认为,过去医学界经常讨论新冠肺炎患者复阳的问题,其实大部分的复阳病例不是真正的“再感染”,也不是新冠肺炎的复发,基本都是属于检测结果为假阴性,后来再检测就变成阳性了。目前,关于复阳病例的比例大体在15%以内,但是还没有证据显示复阳的病例会传染病毒给他人,或者病人自己的新冠肺炎复发。

“香港这例‘二次感染’病例如果病毒载量很高,而且从理论上对其他人具有传染性,这是很值得关注的。”王广发说,,不过,他也指出,对于“二次感染”现在下结论为时尚早,因为目前了解到的信息还太少。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8月25日对媒体指出,香港该病例上次感染为什么没有获得免疫保护,这里面还涉及很多科学问题,目前该病例的出现只是个案,解读需谨慎。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教授何礼贤对界面新闻也表示,从目前来看,“二次感染”病例可能只是个别情况,从理论上来讲,短期之内再感染的现象比较少。第一次感染以后产生的抗体维持的时间不是太长,但是半年之内再感染几率很小。

“也可能是因为病毒毒株的变化导致,目前,上述病例的具体情况还不清楚,需要将病毒分离出来,做基因测序才能区别是不是存在病毒变异的关系。”何礼贤说。

此前,世界卫生组织欧洲区域办事处紧急情况高级专家凯瑟琳·斯莫尔伍德8月20日对媒体表示,世卫组织目前并不认为新冠病毒发生导致其毒性减弱的重大变异。

当地时间8月21日,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技术主管玛丽亚·范·科霍夫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也表示,目前全球已有超过八万个新冠病毒基因序列,大部分变异不会影响病毒的传染性和严重性。

何礼贤指出,按照世卫组织的结论,目前新冠病毒的变异总体较小,新冠病毒变异的情况涉及到疫苗将来是否普遍有效的问题,现在的疫苗注射人体后都可以产生抗体,但是抗体持续的时间长短,以及能覆盖多少种变异株,目前仍不清楚。

“民众也不用过度担心这个问题,‘二次感染’病例给疫苗的研究、生产带来了一些启发,有助于研究人员找出新冠病毒本身具有的共性特征。”何礼贤说,目前全球疫情的第一个高峰还未完全过去,传播总体规律还没有完全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

王广发认为,“二次感染”病例的出现,可能对未来疫苗的接种策略带来一定影响,如疫苗多长时间接种一次,疫苗保护性抗体能维持多长时间等。当然,“我们也不能把希望全部压在疫苗接种上,应该在物理防护方面,如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勤洗手等措施要继续坚持,防护到位。”王广发说。

8月25日上午,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医生在谈到“二次感染”病例表示,这次四个月后就发生再感染,还是属于个例,这个问题应该在更大的感染后人群中观察,全球目前有2200多万人感染过新冠病毒,如果“再感染”成立,那么在新冠肺炎高发和流行地区,再感染或将成为常态。

张文宏也指出,目前公众不需要过于紧张,毕竟历史上常见的其他冠状病毒(如我们常常感染的感冒,就由普通的冠状病毒引起,目前有4种,还有3种比较厉害的是SARS、MERS和COVID-19)的感染后免疫时间都远远超过4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