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記者劉斐 王建華 王洪江)歐盟委員會預定於20日首次討論是否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問題。這不僅關乎歐盟今後能否繼續以“替代國”的標準對中國採取反傾銷措施,更關乎中歐經貿關係如何擴大升級,關乎全球化趨勢能否順利繼續。
事實上,所謂“討論是否承認(或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是個偽命題,真正的問題在於歐盟想不想放棄這張“隨心所欲對華實施反傾銷的通行證”,不想循照“約定即遵守”的國際法基本準則。
須知,中國入世議定書第15條規定:無論如何,中國入世15年後,其他WTO成員不得使用不依據與中國國內價格或成本進行嚴格比較的方法。
這意味著從2016年12月11日開始,中國實際上被賦予了歐美所指的“市場經濟地位”,因為過渡期結束後就不存在將中國視為“非市場經濟地位”的法律基礎了。
在中國入世後的這15年間,歐盟屢次通過選擇所謂“合適”的替代國而人為地提高進口產品的正常價值,進而提高傾銷幅度,徵收高額反傾銷稅或價格承諾,以達到用“合法”手段驅逐中國產品的不正當目的。
目前,在歐盟實施的70多項反傾銷措施中,有近60項是針對中國進口商品的。
“約定即遵守”是國際法的基本準則,而中國入世議定書的規定即是中方在加入談判中與世貿組織成員達成的共識,是各方利益平衡的結果,是所有世貿成員必須遵守的義務。
現代法治起源地的歐洲又如何能游離於國際法規則之外呢?包括第15條在內的中國入世議定書是一部具有法律拘束力的文件,因此,應提醒歐盟的是,千萬不要因此面臨觸犯國際法律的風險。
近期,鋼鐵問題引得歐盟更加看重這個能對中國出口產品進行人為限制的“替代國”做法。
歐洲鋼鐵行業步入寒冬,卻未在生產成本、產品結構和國際競爭力上找原因,而是一味歸咎於中國的產能過剩和傾銷。殊不知,儘管中國鋼鐵產量巨大,但其中只有12%用於出口,況且中國出口的主要是普通鋼鐵條桿和鐵合金等歐洲不怎麼生產的產品,並不構成產業競爭與威脅。
然而,在缺乏競爭力的歐洲鋼鐵企業的強大遊說壓力下,歐盟仍在是否授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問題上大做文章。5月12日,歐洲議會全體會議通過一項非立法性決議,反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
中國雖然不是歐盟鋼鐵業蕭條的責任者,然而卻主動向歐盟釋放了善意。在上周結束的中歐領導會晤期間,雙方就鋼鐵貿易問題進行了探討,表示願意通過適當機制加強溝通。
中國與歐盟同意建立雙邊鋼鐵“平臺”。歐委會主席容克表示,這可以幫助歐盟對中國鋼鐵出貨量進行“核查和監測”。他表示,這關乎歐盟是否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
要提醒歐盟的是,在全球化大勢下,貿易保護主義是救不了歐洲的,甚至會損害歐洲的投資項目、就業崗位、高技術產品出口、人民生活水準等。
中國2014年起已是世界第二大對外投資國,而且增長依然快速,其中包括空前加大了對歐的直接投資力度。
安永去年公佈的調查結果顯示,2014年中國投資者在歐洲直接投資的項目總數同比增長40%至210個,創造了1.2萬個就業崗位。此項調查並未包含合併及收購等項目。
歐盟作為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區域政治經濟組織,不該逆全球化浪潮而動,成為反全球化急先鋒。此前,包括一些發達經濟體在內的全球80多個經濟體已經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這是全球化趨勢下中國獲得應有地位的有力證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