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新书推荐 | 跋山涉水不如闭关读书

亚太日报

text

《南方高速:科塔萨尔短篇小说全集2》

[阿根廷] 胡利奥·科塔萨尔 著

金灿 等译

南海出版公司 2017年10月

阿根廷作家胡利奥·科塔萨尔堪称作家中的作家:莫言曾模仿科塔萨尔的《南方高速》写下《售棉大路》;秘鲁诗人聂鲁达感叹,“任何不读科塔萨尔的人命运都已注定。那是一种看不见的重病,随着时间的流逝会产生可怕的后果。”

科塔萨尔的小说有一种拼接式的叙事效果——画面拼接,时空拼接,甚至结构拼接,我们很难用三言两语概括出小说的核心情结,仿佛身处一个变幻莫测的魔方,享受探索叙事的乐趣。连博尔赫斯都说,“没人能够为科塔萨尔的作品做出内容简介。”

最新出版的《南方高速:科塔萨尔短篇小说全集2》收录了科塔萨尔的《秘密武器》、《克罗诺皮奥和法玛的故事》、《万火归一》这三部短篇集的内容。作者从堵车、拍照、三角恋等日常事件写起,在时间和空间中不断穿梭,在日常和例外间施展魔法,充分体现了科塔萨尔的创作精神——“我想创作的是一种从未有人写过的短篇小说”。

科塔萨尔的独特风格,离不开他复杂的人生经历。他幼年遭遇家庭变故,少年时多年卧床养病,一生屡次移居于布鲁塞尔、巴塞罗那、布宜诺斯艾利斯之间,形成了对时空交错的独特感知和丰富想象。

《寻找桃花源》

卫毅 著

鹭江出版社 2017年9月

自从陶渊明写下《桃花源记》后,千百年来,每一位读者都在寻找或建构着自己的桃花源。它象征着理想之地或精神原乡,也许变动不居,也许遥不可及,但始终在被人追寻。在《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总监卫毅那里,他用十年的时光扮演着“时间的旅行者”,寻找和记录着他人“寻找桃花源”的故事,也见证了自己从记者、资深记者到采访总监的成长历程,最终结集成了这部非虚构作品。

这本书里的受访中有乡村教育志愿者,也有汶川地震的灾民;有奥运工地上的建设者,也有名满中国的艺术家、学者、导演。黄永玉、张充和、李泽厚、王德威、萧红、刘震云、许鞍华、吴宇森等名人都在书中出现。与此平行的,还有卫毅与家人的故事,以及他个人的寻路心声。他者的故事与自我的故事构成了复调的世界,交织成为一幅明暗交错的历史浮雕。

作者在采访和倾听中打通了受访者与自己的世界,在倾听中探寻人生的虚妄和困苦、希望和尊严,他机敏地探查每个人的出路,并在思考的过程中,无意间寻到了自己的桃花源。非虚构作家梁鸿这样评价这本《寻找桃花源》:“书里写的是此刻、十载和百年的故事。转型时期的中国每个时段的故事特征和类型有所不同,卫毅努力去探究此间人物命运的起伏流转,以此看见过去、现在和将来。”

《暗夜行路》

[日] 志贺直哉 著

李永炽 译

南海出版社 2017年8月

在明治维新后期,西方文艺思想席卷日本,许多带有欧化色彩的文学团体逐渐形成。其中,“白桦派”模仿西方文学的表现手法,力求再现生活的真实性,侧重于将自身生活作为文学的题材,以探讨个人内在的“心境”。志贺直哉是“白桦派”的代表人物,被誉为“小说之神”。他出生于日本宫城县的武士世家,东京大学文科肄业,写下过《清兵卫与葫芦》《范的犯罪》《佐佐木的场合》《小僧之神》等多部短篇。

《暗夜行路》 是志贺直哉历时24年完成的小说,也是作者一生唯一一部长篇小说。30岁那年,志贺直哉执笔《暗夜行路》的前身《时任谦作》,38岁开始将它发表在《大阪朝日新闻》,而后进入了漫长的“休眠期”,直到54岁时才最终完成出版。这部作品至今仍被奉为私小说的典范,是许多日本作家可以全篇背诵的经典之作。

小说的主人公时任谦作深深地困扰于“私生子”的身份以及妻子的“外遇”事件,如何忍耐和应对是他一生面临的最大纠结。在接连遭遇“命运的诅咒”之后,时任谦作最终在自然的怀抱之中,消除了一切困惑与不快,得到了自我与生命的和谐。在这里,不幸的命运如同“暗夜”缠绕着人的心境,而只有真正谦逊的自我,才能穿越“暗夜”,寻到新的光明之路,这也正是小说名字的来源。

《最后一公里村庄》

贺雪峰 著

中信出版社 2017年9月

作为中国三农问题专家,贺雪峰在写下《新乡土中国》和《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等著作后,又将自己十年来的农村调查写进了新书《最后一公里村庄》。该书涉及全国的上千个村庄,从区域差异的视角出发,引用大量一手的真实案例,展现了中国乡村的区域特征。

中国农村正在经历史无前例的巨变,这种巨变还会持续若干年。这是中国一百多年持续进行的现代化最终在农村地域的体现。延续数千年的稳定村庄结构,因农民大规模进城务工经商、农民家庭收入越来越依赖村庄以外的城市工商业收入,而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村庄空心化,建立在家庭以上的村庄基本社会结构如宗族、门子等家庭联合体受到冲击,家庭结构本身也处在变化之中。农民价值与意义世界的变化,传宗接代观念受到冲击,“为什么活”与“活着要干什么”在今天成了问题。

在此基础上,贺雪峰进一步提出疑问——中国乡村送彩礼“持续高温”,是否已从礼节变为剥削父辈的利器?“熟人社会”普遍存在,究竟是帮助我们抱团取暖的福音,还是导致群体划分、排斥异己的灾祸?农民工在城市艰难打拼、不惧艰辛就能求得安居吗?在中国城市飞速发展的当下,农村如何与时代接轨?这些问题振聋发聩,值得每一个人思考。

《世界历史上的蒙古征服》

[美] 梅天穆 著

马晓林 求芝蓉 译

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7年10月

在19世纪的欧美社会,“黄祸”思想甚嚣尘上。西方人认为,中国作为“黄祸”的主要策源地,一旦强大起来,就会像元代一样展开横扫欧亚的侵略和扫荡。千百年前,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元王朝征服欧亚,似乎使得蒙古一度被视为毁灭世界文明的蛮族形象。而实际上,这远非历史的全部真相。

出于对蒙古王朝的强烈兴趣,美国历史学家梅天穆在完成《蒙古战争艺术》和《蒙古的文化与习俗》等书的基础上,再次推出力作《世界历史上的蒙古征服》。这本书将蒙元王朝放置在世界史与全球史的视野之下,重点考察了成吉思汗推动的欧亚文化交流,以及在蒙古汗国解体后新欧亚秩序的形成过程。正是在蒙古统治者的强力推动下,东西方之间才得以突破屏障,孕育出新的文明。通过用史实说话,梅天穆试图帮助成吉思汗和他的蒙元王朝摆脱污名。

正如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元史研究会会长李治安所说,“蒙元帝国部分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也带来了欧亚的整体性和世界的新秩序。从‘前全球化’和世界史的视野去观察和审视蒙元帝国及蒙古征服,才有可能真正读懂这段令人震撼的文明演进历程。”

《重要的是音乐:充满癫狂、药物与钢琴的前半生》

[英] 詹姆斯·罗兹 著

周河清 译

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8月

詹姆斯·罗兹是谁?一个38岁、没什么名气、却为自己写了一部自传的中年男人;一个在自传每一章里都拉上巴赫、贝多芬、舒曼等音乐家为自己背书的创作者;一个在6岁那年被学校体育老师强奸多次的可怜孩子。在三十多年的人生中,他经历着性侵、毒品、酒精、自杀、精神病院,也见证了初恋、婚姻、孩子出生、离异与再次恋爱,但真正让他走出心魔、回到阳光之下的,竟是音乐。

十岁那年,罗兹无意间听到了巴赫的《恰空》,便开始疯狂自学钢琴。之后,音乐和钢琴陪伴他熬过了数次重大身体修复手术,走过了心中的暗影和艰难的阶段。现在,罗兹如愿成了一名职业音乐会钢琴家、作者和电视主持人,他录过五张唱片,常去世界各地演奏,在听众中间讲述自己的故事。罗兹反复表达的核心是:“现在我知道音乐能治愈人了。我知道它拯救了我的生命,让我生存,在我一无所有的时候给我希望。”

《理解戈达尔》

[法]米歇尔·玛利 著

胡敌 龚金丹 译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年9月

让-吕克·戈达尔,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人物,一个对于中国电影界而言并不陌生的名字。不管你喜不喜欢这位导演,你都无法对他的独特风格无动于衷。戈达尔生前多次强调“我不会拍符合大众口味的电影”,他也的确没讲过一个完整的故事。电影在戈达尔之后被永久地改变了,法国电影资料馆馆长朗格洛瓦甚至认为,电影史应以‘戈达尔前’和‘戈达尔后’来划分。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位堪称影史分水岭的知名导演呢?在《理解戈达尔》一书中,法国电影学者、巴黎第三大学电影历史与美学教授米歇尔·玛利试图为我们解答这一问题。这本书选取了两部入门影片作为分析素材,一是作为新浪潮“宣言”的《筋疲力尽》,二是标志着1960年代法国电影巅峰的《轻蔑》。论者不仅分析了导演的技术和风格,还关注了戈达尔电影叙事、段落衔接、演员拍摄及台词引导上的独特方式。

《超人类革命:生物科技将如何改变我们的未来?》

[法] 吕克·费希 著 周行 译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读行者 2017年10月

“超人类主义”是一种兴起于美国的新意识形态,围绕着这一思潮,预言家、学者和令人瞩目的知识界大牛纷纷参与其中,Google等互联网巨头也争先恐后地设立研发中心,为相关研究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甚至有人宣称,下一届美国总统会是一个倡导“超人类主义”的候选人。

当下,超人类主义者凭借强大的科学手段和物质资源,支持大量使用干细胞、克隆繁殖、人机混合、基因工程及胚胎操纵,正在以不可逆的方式改变着人类发展的进程。未来,改变人类的基因序列是否会像“转基因大米”那样普遍?我们能否随意改变孩子的身高、智商、相貌和性别?

《超人类革命:生物科技将如何改变我们的未来?》一书的作者是法国前教育部部长、哲学家吕克·费希,他详尽地分析了“超人类革命”产生的背景、由此产生的无数争议,以及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同时也给出了自己的立场和建议。他试图引导我们思考,这场超人类革命将如何从政治、经济、道德、宗教等方面彻底改变人类社会。

(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