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国科学家共议泛第三极环境与“一带一路”

亚太日报

text

“进一步深化和扩展对第三极环境的研究,是服务‘一带一路’的新使命。”在第三极科学大会上,中科院青藏所所长姚檀栋院士谈到泛第三极环境与“一带一路”协同发展问题。“受第三极影响的东亚、南亚、中亚、西亚、中东欧等泛第三极地区是‘一带一路’的核心地带”,姚檀栋说,在这些地区进行经济、贸易、基础设施建设等活动会引起新的环境变化,需要从科学层面把当中问题说清楚。

泛第三极地区涵盖青藏高原、帕米尔、兴都库什、伊朗高原、高加索、喀尔巴阡等山脉,面积约2000万平方公里,和30多亿人的生存环境有关。10—12日,中科院青藏所在昆明召开第三极科学大会,聚集了来自中国、美国、德国、法国、瑞典、尼泊尔、日本等国的科学家,共同讨论泛第三极地区环境问题。

科学家们强调第三极作为亚洲水塔的重要性。“亚洲的水都从青藏高原来”,姚檀栋数着长江、黄河、恒河、湄公河……“同时,在泛第三极地区,西风和季风相互作用直接影响降水量和降水范围”。数据显示,泛第三极地区是气候变暖最强烈的区域,过去100年全球平均升温0.17℃,而该地区升温高达0.4℃——“还是水。”姚檀栋说。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泛第三极环境研究要用地球系统科学方法,从风、水、生态系统、人类活动等多个方面展开。本次大会将针对泛第三极与季风和西风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区域水循环与水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冰雪变化及其下游效应、生态系统过程与生态安全等问题,由我国科学家牵头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协同应对战略。

(来源:科技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