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通桥浓雾事件:让“化工区”居民享有安全感

新京报网

text

8月20日,四川乐山五通桥中心城区产生浓雾,居民迅速撤离。大量车辆、人员从五通桥区向乐山市区方向转移,由于车辆过多,引起交通瘫痪。对此,五通桥区官方回应表示,区内无化工厂爆炸,原因仍在调查中。

事发后,当地政府及时发出通报,提醒市民“不恐慌”,并组织有关专家进入企业逐户开展排查,同时启动相应的应急监测。目前,浓雾的来源和原因仍在调查之中,当地居民还宜随时关注官方调查进展,避免盲目行动和过度恐慌,对一些未经证实的信息也应保持审慎判断。

不过,来源不明的浓雾是真实的,在未有权威解释前,当地居民由此产生害怕和紧张情绪,以至于大规模转移,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条件反射”。此事真相究竟如何,只能由科学、权威、透明的调查来还原,但这也又一次发出警示:对与化工区共存的居民的安全感呵护,需倾注更多心力。

公开信息显示,五通桥区是四川重要的工业基地,是四川省化工基地、原轻工部十大原料基地之一。目前,全区有盐磷化工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十家,其中多家企业为上市公司。

而作为典型的化学工业区,当地也不是第一次出现异物浓雾弥漫现象。如2015年5月,四川官方媒体就曾报道,“乐山市五通桥城区被酸雾笼罩,市民走路都要戴口罩”,最终查实是一化工企业发生盐酸泄漏事故。

退一步讲,即便没有发生化工泄漏,居民的恐慌反应也绝非小事。因为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当地长期生活在化工区的居民安全感脆弱的真实流露。

这样一种“敏感”的心理表现,对化工区的居民而言,其实很难说是偶然。众所周知的是,2011年,国内某重要化工区,也同样出现过爆炸谣言引发上万人连夜外逃的现象。

恐慌解决不了问题,盲目恐慌更可能带来次生风险。但是,导致化工区居民容易生成安全恐慌心理的现实,却应该被正视,也唯有从化工安全的保障上给予居民踏实的安全感,才能有效遏制恐慌心理的生成。

这种常识,其实在每一次化工安全事故后的反思中都被提及。比如,化工厂应与居民区保持合理距离;化工安全监管,应落实到位,不管是污染排放,还是事故预防,都应合规操作,让公众感受到切切实实的安全,提升居民对化工厂安全生产、地方政府有效监管的信任度。如此,才不至于引发居民过度的安全防护心理。

这方面,除了要严格落实好安全生产和监管的法律法规要求,还应在化工区与周边居民的“科学”相处方面,进行针对性的补课。如有媒体在调查德国化工园区的经验做法时就发现,化工区要争取当地居民的理解和支持,最重要的是公开、透明。如通过媒体公开相关信息;每个企业都设有“民众接待室”,向民众答疑解惑;对有争议部分举行听证,让民众充分参与决策等。

类似做法,除了强化安全生产的公众监督,也给公众提供了安全生产信息增量,从而让居民对化工区的安全保障更加“心里有数”,可有效避免因“不了解”“不信任”带来的恐慌和过度反应。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切实维持安全生产,以最大努力杜绝事故发生。本月初,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就召开全国安全生产专题视频会议,要求深刻吸取贝鲁特重大爆炸事件教训,部署开展全国危化品储存安全专项检查整治,举一反三狠抓其他行业领域安全防范责任措施落实,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牢牢守住安全底线。这样的要求,各地都应当切实落实。

安全大于天。尤其是经历今年的疫情,更让全社会都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也对安全保障有了更高的期待。化工安全是全球性难题,但愈是难度大,愈需要各个环节扎牢安全藩篱,以百分之百负责的态度,呵护和保障人们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