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D校園記者 | 重慶大廈:繁華燈影中的安樂之所

亞太日報

text

【編者按】“APD校園記者”專欄開欄語

李大釗先生曾說,青年之字典,無“困難”之字;青年之口頭,無“障礙”之語;惟知躍進,惟知雄飛,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銳敏之直覺,活潑之生命,以創造環境,征服歷史。

當今時代,是信息爆炸的時代,輿論環境復雜多樣,人文環境千姿百態,不同文化和思想的交融互動日益加深。青年學生雖身處校園,但不以此為認知之限;雖未歷滄桑,但才思兼備,意氣風發;在價值多元化時代,他們勤奮學習、勇於探索、奮發向上,在各種社會活動中扮演者極為活躍的角色。

亞太日報攜手“香港青年通訊社”開辟“APD校園記者”專欄,為青年學生提供交流、互動的平台,聆聽他們對社會和生活的思考,對人生的感悟,承接他們目光中投射出的時代力量。

圖|香港浸會大學 孫凌奕

文|香港中文大學 範思憶****香港浸會大學 孫凌奕

這裡是王家衛《重慶森林》的實景拍攝地。這裡是寸土寸金的尖沙咀所剩無幾的廉價住所。印巴的世紀交惡在這裡被不同文化宗教的和平共處所取代。與這裡的業主攀談,你會發現他們身上多少都浸染著上世紀港漂一族的痕跡。我們有幸走進重慶大廈,探索半個世紀以來港島移民的歷史變遷。

(重慶大廈矗立在繁華的尖沙咀,大廈兩旁充斥著濃重的商業氛圍。)

重慶大廈位於香港九龍尖沙咀彌敦道,自1961年建成,已經歷了近60年的風風雨雨,而香港王家衛導演的《重慶森林》也是以這座大樓為背景展開的。起初重慶大廈是一棟居民樓,用王家衛的話來說,這裡曾經擁有很好的公寓,許多知名明星就棲息此處,香港最好的夜總會就在它的地庫。與外國“唐人街”的發展模式類似,最初一些印度、巴基斯坦人進入這棟大廈,在這裡居住和生活,漸漸的更多人發現這裡的商機,為了謀生,他們離開家鄉,聚居於此。

有人說,重慶大廈就是“亞洲聯合國大樓”。在這一棟17層的樓裡,彙聚了來自中東,非洲,南亞,東南亞等全世界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人,最多的是來自印度和巴基斯坦,也有許多做短期貿易的非洲生意人。雖矗立在香港市中心,香港人卻很少願和這座大廈搭上邊。從毒品走私、殺手四伏,到欺詐偷盜、情色橫流,甚至黑社會橫行,媒體的報道、歷年影視作品的渲染無一不增加了這座大廈的神秘色彩。

近年,內地開放自由行,優越的位置和便宜的價格吸引了眾多內地背包客來此住宿。

大廈內的約4000個住客中,主要是香港的少數族裔人士,以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南亞裔人士、以及來自不同非洲國家的人士最多。2007年5月出版的美國《時代》雜志發表一份名為亞洲之最的評選結果,重慶大廈被評選為“亞洲最能體現全球一體化的例子”。

我們有幸走進重慶大廈,探索這個神秘而古老的多元化聚居地。

“No Beef, no pork. Just chicken.”

(從二樓的“天井”還依稀可以看見一樓的小鋪。)

重慶大廈的一二兩層多是印巴商販的店鋪,大多以通訊和餐飲的小店為主,每走兩步就有裹著頭巾的印度亦或是巴基斯坦的小商販迎面推銷自己商店的貨品,只要游客稍微駐足,他們便會熱情地跟你走出十多米,直到你走進另一家店。

一樓商鋪的走道不寬,三人並排走便會顯得局促。迎面走來的不同膚色的人們都會禮貌地側身說一句“Excuse me”(抱歉),給你讓出一點空間。

(重慶大廈2樓75號鋪Pakistani Indian Curry (巴基斯坦 印度 咖喱)店的雞肉比薩。)

午後時分,重慶大廈的空氣中彌散著咖喱和香料的氣味,那是商販們在准備午餐。青咖喱雞肉醬料配上剛烙的面餅,是印度人最中意也是最拿手的食物,他們將這種飲食習慣帶到了香港。我的同伴不中意咖喱,於是我們找了一間比薩店坐下,在櫥窗前我指著種類繁多的比薩餅,問老板,那餅上的是什麼肉,老板的回答很有意思,“No Beef, no pork. Just chicken.”(“沒有牛肉,沒有豬肉,只有雞肉”)

有人說,信奉印度教的印度人和信奉伊斯蘭教的巴基斯坦人之間最大的衝突便是豬牛之爭。印度教吃豬肉,視牛為神物 ,而穆斯林吃牛肉但不吃豬肉。這種根深蒂固的文化隔閡是印巴衝突極為重要的文化基礎。而重慶大廈中的人們這種睿智的默契令我印像深刻,也許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他們可以在這棟大樓裡相安無事半個世紀的原因。

“I Love Hong Kong.”(“我愛香港。”)巴基斯坦的男生在給我們上菜時用極不流利的英語說到。當我們反問他“Why?”的時候,男孩朝我們尷尬一笑,搖頭聳肩,他不太會說英語,只能用最簡單的詞組做基本交流。男孩說,這已經是他來香港的第九年,這些年他都在這家店裡做幫手,他的表哥是廣東人。比起英語,他對廣東話更為熟悉。

(一樓香港阿森斯貿易有限公司的印度老板給作者分享他的食物。)

飯後路過一家小鋪,看店的印尼小哥說一口流利的英語,一邊撕著面馕,一邊笑容可掬地與我們攀談,這是他來港的第11年。他與我分享他的食物,我右手拿著東西,下意識用左手去抓餅,反應過來後說聲抱歉把東西換到左手。小哥咧嘴笑笑,“It’s ok.”,他說。當我們嘗試著問出“不同信仰和文化的人們如何在這裡共處”的問題時,小哥挑挑眉,“We came here just for living and business.”

“我推薦你們看一個節目叫《他鄉的故事》,講的是中國人在海外的艱難。” (東南亞賓館外景)

聽經常外出旅游的朋友說,一個地方的廁所反映了這個地方居住群體的特征。在問了路的情況下,我們花了近十分鐘在一扇寫著“女廁”的門後找到了十幾平米的洗手間。沿著樓道拾級而上,我們走上五樓,這裡是一些快捷旅館。與其說旅館,更像是平民住宅。在一個巴基斯坦居民的指引下,我們按響了五樓一家“東南亞賓館”的門鈴。

老板肖是華人,和我們說著港味很重的普通話,請我們進去。我們向他詢問可否要一個房間休息,大概三小時後就離開。他答應的很爽快,並承諾只收我們正常房價的四分之一即60港幣。在寸土寸金的尖沙咀,就在距離重慶大廈百米之遙的半島酒店,一晚的房價就要將近3000人民幣。

他安頓好我們,就開始安裝他的新影碟機。他說,昨天舊的影碟機壞了,這是他今天早上在樓下的電腦店新買的。他站在塑料板凳上,踮著腳去夠插頭。他裝得很仔細,不緊不慢地轉緊每一個插頭,以至於中途有兩位房客要退房,也只能在一旁等著他先把機器裝好。

(鄧麗君歌碟。)

我瞥他的茶幾上放了幾張光碟,仔細拿起一看,五張有三張是鄧麗君。鄧麗君對於在香港生活的人,都有不可磨滅的記憶。有人說,只要能聽懂漢語人的估計沒有沒聽過鄧麗君的歌。香港在70年代之前都是英文歌與國語歌居多,本港人則粵語歌曲。而鄧麗君的歌聲則在香港的流行樂壇上留下了自己的甜美印記。鄧麗君的歌是上個世紀來香港發展的內地人最為深情的故鄉回憶。這讓我想到96年的電影《甜蜜蜜》,講述的是一對去香港追夢的大陸青年男女的愛情故事。這部電影的導演陳可辛曾經說,“(編劇)岸西很愛鄧麗君,放眼華人世界,有誰能跨越文化、地域的隔閡,令所有人推崇?當時只有鄧麗君,所以岸西說一定要寫進去。”如今電影中李俏和黎小軍在香港的街市上頂著大雨叫賣鄧麗君光碟的場景仍讓我念念不忘。

老板肖裝好了影碟機,踏實坐下和我們喝茶聊天。他今年57歲,在廣東省出生,高中畢業後獨自一人坐火車來到香港。三十多年的港漂生活並不容易。早年他為水吧、茶餐廳打工,去工廠討生活。7年前,他來到這裡,和朋友合開了這一間旅館。

從打工仔變為老板的生活並不輕松,肖對我們坦言,“特別是我們中國人在海外,做生意,做茶餐廳也好,下了班拉了閘以後,自己洗碗,掃地,什麼都做,老板比打工還辛苦,掙錢不容易。但是自己當老板和打工的心態是不一樣,比打工辛苦,但賺的都是自己的。”

下午四點,我們准備離開,肖收了我們50港幣,並且送了我們兩瓶水,他對我們說,“我推薦你們看一個故事,叫《他鄉的故事》,講的是中國人在海外的艱難。”

上個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內地經濟前景不明朗,百萬內地居民,由深圳越境逃往香港。喬就是其中一員,高中畢業的年紀,獨自在香港打拼30多個春秋。

“現在內地什麼都好,想回去,但已回不去。”喬說。

離開的時候,他的影碟機裡正在放蔣大為的《敢問路在何方》。

“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

“每年我們重慶大廈都會過5次年。”

(重慶大廈業主立案法團辦事處。)

大廈的業主立法團管理處位於A 區3樓,走到這一樓層,眼前煥然一新,現代化的裝修和明亮的燈光讓人豁然開朗。立法團的管理員張家源接待了我們,和我們介紹了大廈的基本情況。

業主立法團負責這座大廈公共區域的所有事物,從保安、清潔,到設施維護和公共場所保養,更多時候要處理一些業主的糾紛投訴,比如鄰裡矛盾,或是房屋漏水。“總之,小到很雜碎的小事,大到整棟樓的治安都由我們管理。” 張家源說。

330台公共區域的攝像頭,所有的畫面都會顯示在監控室內。

八九十年代,是大廈有史以來最黑暗的時代,衛生惡劣、火警頻發,這裡便成了罪案的發源地,香港所有的執法部門都將這座大廈列入黑名單中。

因此,法團在1999年開始改善大樓的保安消防系統,聘請職業警察擔任大樓的安保人員,並在同年7月落成了第一期的24個彩色鏡頭閉路電視。如今的重慶大廈中已安裝了330個閉路電視攝像頭。上世紀,樓中賣淫活動頻發,大多以集團形式出現,法團聘請專人警察追蹤他們的活動,並建立入樓登記制度,嚴格的安保降低了賣淫集團的活動率,非法活動在樓中也越來越少。

這個時期,很多地產公司看中大廈地理位置優厚,房價低廉,都想收購並建成高檔的大型賓館。但因這棟樓中的業權分散,因此沒有一家房地產公司有能力收購整棟樓的業權。重慶大廈年代久遠,設施也不能同附近的新樓相比,因此業主就將其定位為廉價賓館,“廉價”也成了大廈吸引“背包客”的最大魅力。

“每年我們重慶大廈都會過5次年。”管理員對我們說,馬上就是中國的新年,之前還有西方的聖誕節,9月尼泊爾的德賽節,10月印度的排燈節和11月巴基斯坦的開齋節。工作中,對於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平等對待,尊重各自的民族文化,比如在穆斯林的傳統中代表偉大、喜慶、吉祥和尊貴月份的齋戒月時,他們就不會問信仰穆斯林的業主追要管理費。

我們走出重慶大廈的時候已經是下午五點多,尖沙咀的霓虹燈漸漸亮起,再晚些,這裡將成為一片燈海,搭配著維多利亞港的波光,成為香港一道亮麗風景。而重慶大廈,將帶著它的故事,再度隱沒入這片繁華燈海中。

【作者簡介】

香港中文大學 範思憶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學研究生,為上海報業等多家媒體供稿。用眼看萬像,用心寫故事。

香港浸會大學孫凌奕

香港浸會大學國際新聞專業研究生,熱愛攝影,希望能用鏡頭記錄下自己和他人生活中小小的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