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長期向好助力世界大勢未變

新華社

text

【亞太日報訊】中國經濟表現如何,發展趨勢怎樣,究竟是世界經濟復蘇的減分項還是加分項?隨著中國作為主席國的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第十一次峰會臨近,這些問題更加受到全球經濟界的關注。

鋻於中國經濟的發展態勢,不少專家和機構認為,儘管短期經濟數據上下波動,但在中國改革、發展、穩定的基本面未變,且中國經濟長期向好大局未變的情況下,中國經濟助力世界的大勢並未發生改變。

近期公佈的數據顯示,7月份中國一些經濟數據低於預期,工業生產、消費、投資等關鍵領域有所放緩。

對此,日本政策研究研究生院大學副校長角南篤告訴新華社記者,中國現在處於轉型期,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數據趨緩的階段肯定會到來。

角南篤打比喻說,經濟轉型期需要減速,因為高速奔跑的狀態下無法實現“轉彎”。他說,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正孕育出新的商業模式、新技術、新項目,從而依靠創新實現長遠增長。

與角南篤的視角類似,一些機構認為,觀察中國經濟不能大而化之,而要用心洞悉近年來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內部發生的變化。

高盛上周發佈的市場報告認為,在分析判斷中國經濟再平衡的努力成效如何時,應更多關注具體的微觀證據,而不宜糾結於傳統的宏觀數據。

報告說,從進出口商品種類和數量的變化可以看出,中國在全球經濟“價值鏈”中的地位顯示出升級趨勢,中國向“新經濟”轉型頗有成效。

在報告中,高盛依據過去10年中國主要進出口商品的變化指出,中國經濟正從投資、製造和出口型為主的“舊經濟”向消費與服務型為主的“新經濟”轉型,並已取得顯著成效。

中國經濟朝著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新變化同樣引起了權威機構的注意和肯定。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美國康奈爾大學和法國英士國際商學院上周聯合發佈的2016年全球創新指數(GII)報告中,中國的排名比2015年提高4位,首次躋身世界前25位最具創新力的經濟體行列。

報告說,中國在“創新品質”指標中名列第17位,是中等收入經濟體中這一指標排名的領頭羊。中國的進步反映出中國的創新表現不斷改善。

即便是針對短期內中國經濟的增長,一些機構也做出了較為樂觀的預測。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日前把對中國2016年和2017年的增長預期分別上調至6.6%和6.3%。報告說,之所以上調增幅預期,主要是因為中國經濟企穩,大宗商品價格反彈,且資金重新流向新興市場。

新加坡工商聯合總會主席張松聲說,看中國經濟的發展不能只看一兩個月,總的來講,中國經濟增長的態勢放緩,也受到一些季節性調整因素的影響,但一些數據也表明經濟是繼續成長的。“我對中國經濟的發展仍然充滿信心”,他說。

角南篤指出,中國地區差異比較大,發展潛力大,迴旋餘地大,各地方還有不少領域存在巨大增長空間,比如醫療服務、教育等領域。他認為,只要中國政府堅持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能啟動中國經濟巨大的增長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