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2018年起延遲退休 2045年退齡達65歲

亞太日報

text

【亞太日報訊】中國社科院2日發表《人口與勞動綠皮書》,建議2018年開始分階段延退,女性每年3年延1歲退休,男性每6年延1歲退休,到2045年男女退休年齡同步,達到65歲。

60歲以上人口達2.12億

據文匯網報道,當前中國正面臨人口老齡化的巨大壓力,勞動力供給形勢嚴峻,延遲退休年齡被認為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必然選擇。國家統計局公佈數據顯示,截止到2014年底,內地60歲以上的老人佔到總人口的15.5%,達2.12億。據預測,到2050年,全世界老年人口將達到20.2億,其中中國老年人口將達到4.8億,幾乎佔全球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

開發低齡退休者潛力

由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及社科文獻出版社共同出版的《人口與勞動綠皮書》認為,中國目前存在大量低齡退休人員,開發其潛力是今後的主要方向。鑒於中國退休年齡規定始於幾十年前,已經顯得過低,建議按照併軌先行、漸進實施和彈性機制的原則逐步延遲退休年齡。報告提出,首先,實現養老金制度併軌,將退休年齡歸為兩類:職工養老保險領取年齡和居民養老保險領取年齡。

對於職工養老保險的退休年齡改革方案,報告建議分兩步走:第一步,2017年完成養老金制度併軌時,取消女幹部和女工人的身份區別,將職工養老保險的女性退休年齡統一規定為55歲。第二步,從2018年開始,女性退休年齡每3年延遲1歲,男性退休年齡每6年延遲1歲,直至2045年同時達到65歲。

對於居民養老保險的退休年齡改革方案,報告建議居民養老保險的退休年齡,從2033年開始每3年延遲1歲,直至2045年完成。

報告還建議,在退休年齡改革中引入彈性機制,可考慮以法定退休年齡為基準,規定人們可提前或延遲5年退休,但養老金待遇與退休年齡掛鉤。

報告稱,“測算表明,延遲退休年齡可有效改善城鎮勞動力的供給狀況,增加城鎮適齡(退休年齡以下)勞動年齡人口,延緩其比重下降趨勢。”

農民工就業形勢未來更嚴峻

據香港《南華早報》報道,除了延退問題,這份綠皮書還談到戶籍制度、就業等人口和勞動力問題。

報告指,中國大約有40%的流動人口居住在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戶籍制度對於這兩種城市影響很小,落戶門檻更嚴格,但流動人口的落戶意願與戶籍改革政策恰恰相反。

儘管城區口300萬以下的城市落戶逐漸放寬,但是住在這些城市的流動人口表明願意落戶的不足四成。大城市的流動人口落戶意願更高,但只有45%。

在流動人口中,老年人超過千萬,但有關公共政策卻成了“盲區”。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戶籍不在原地而且已經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60歲以上老人,大概是1060.8萬,佔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5.26%。預計會有越來越多的老年人,由於照顧孫輩或者幫忙做家務或者自身照料需求等一些原因,加入到流動人口的行列。

綠皮書指出,“十一五”期間,勞動力短缺就呈現出不斷嚴重的趨勢,“十二五”時期勞動力短缺局面在“十三五”時期將持續。

全局性勞動力短缺不僅表現在城鎮,農村勞動力短缺問題也會在“十三五”期間逐漸顯現。

綠皮書指出,各種跡象表明,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基本上已經轉移殆盡,農業勞動力主要以老人和婦女為主,但是農業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對農業勞動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十三五”期間農村勞動力問題將逐漸凸顯,並可能對農業生產產生實質性的影響,因此必須考慮誰將是未來農村和農業的勞動力,並進行一些必要的準備。

針對農民工的就業前景,綠皮書指出,從長期來看,農民工群體在未來勞動力市場中的競爭優勢難以維持,其就業形勢將比大學生更為嚴峻,尤其是脆弱的青年農民工面臨更突出的失業衝擊。

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目前全國外出農民工總量達到1.6億人,30歲以下的青年農民工約佔60%,但是,他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為9.8年,過早地進入勞動力市場,導致其缺乏必要的職業技能。

青年農民工集中在經濟調整衝擊最突出的地帶。超過70%的青年農民工流入東部沿海地區,大約50%的青年農民工從事製造業,而受經濟放緩和結構調整影響最大的恰恰就是東部沿海地區的外向型、勞動密集型製造業。這些青年農民工基本沒有農業經營經歷,在遭受衝擊下,農業“蓄水池”功能對於青年農民工不再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