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本土創新"方為中國經濟"上策"

新华社

text

中國經濟正處於“減速換擋關鍵時期,尋找增長新動力成為各方關注焦點。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新華都商學院院長埃德蒙·費爾普斯8日在海南博鰲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經濟依然存在良好增長基礎,但要保持快速增長,仍需在自主創新方面加倍努力。

中國經濟“仍有空間和辦法

怎麼看待當前的中國經濟?“說中國經濟非常健康,或者非常不健康,都不合適。在埃德蒙·費爾普斯看來,一方面,中國經濟確實面臨下行壓力,另一方面,中國經濟依然呈現強勁發展勢頭,“涌現出大批成功的創業型企業。

他坦言,經過多年高速增長後,中國經濟呈現出“緩中趨穩的基本態勢,產能過剩、房價畸高等問題不斷顯性化。

“一段時間以來,在房地產項目等方面,中國存在過度投資現象。費爾普斯說。

儘管如此,談及中國經濟增長期前景,費爾普斯依然保持樂觀:中國經濟依然存在良好增長基礎,尤其是從中長期看,“中國經濟仍然值得期待。

在費爾普斯看來,儘管相關優勢正在消減,但仍然可以通過轉移勞動力、將先進技術從沿海地區轉移到內陸地區等各種辦法保持經濟增長,“中國仍有辦法和空間。

技術創新不能單靠“取經

費爾普斯所認為的“辦法和空間是借助技術創新,但目前中國的技術創新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向發達國家“取經階段。

費爾普斯說,據估計,目前中國平均勞動生產率水準大約相當於美國、愛爾蘭、意大利及其他西方經濟體的七分之一;在新興產業蔚然興起的沿海地區,勞動生產率已經達到西方水準的一半左右。

“通過教育和人口遷移方面的努力,內陸地區的勞動生產率將逐步向沿海水準靠近。因此,問題的癥結在於:中國能夠採取什么辦法,確保或是加速沿海地區的生產率增長,使之達到西方國家的水準。費爾普斯說。

他說,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通過從西方發達國家引進先進技術等手段,實現轉型升級。“或許在一段時間內,中國還可以以這樣的方式提升勞動生產率,但應該明白,這樣的方式無法永遠持續,這種增長方式的邊際效應面臨遞減。

費爾普斯強調,技術創新並不能單純依靠“取經。隨著從海外引進技術的成本不斷提高,新技術所能帶來的回報將被削減。事實上,國外一些公司或許也不願意繼續向中國輸入技術,甚至可能採取措施進行技術保護。

“本土創新方為“上策

對於近年來專注於創新研究的費爾普斯來說,大眾創新是國家繁榮的關鍵。

費爾普斯指出,“創新是一個基於大眾的、草根的、自下而上的進程;大多數創新並不是簡單的新發明,而是商業模式的創新和制度的創新。

每年定期訪華的費爾普斯觀察到,中國政府已在有意識地培養和鼓勵本土創新,這對中國經濟轉型和找尋新的經濟增長點大有益處。

但他同時指出,中國創業企業規模與其經濟總量相比,仍處於一個較低水準。

費爾普斯認為,一些原因阻礙中國本土創新發展,比如金融機構缺乏對創新企業支持,幸運的是中國政府已意識到這一點,並在進一步深化改革,但仍有許多工作需要完成。一些年輕人的創業興趣也不高,更多人熱衷於尋找安全穩定的“鐵飯碗,而不是自己創業。

在費爾普斯看來,中國經濟要保持快速增長,自主創新方面加倍努力才是“上策。他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如果中國企業開始部署一部分人力從事以發明新產品和新生產方式為目標的活動,對提高勞動生產率將大有裨益。

“假如中國企業逐漸轉型為以生產和創新為導向的組織,中國國內的許多工作將變得鼓舞人心、更具挑戰性,也會有利於問題的解決。他說。

這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現在仍是一名“租房客,並稱自己從未考慮過購置房產,因為買房不利於激勵創新。他認為,錢可以用來做很多事情,鼓吹人人都要買房的危險之處在於限制了創新的可能。

“有了房子之後,你就不能因為喜歡在另外一個地方的一個工作機遇,而想走就走了。費爾普斯認為,固定在一個地方“無法動彈,對創新並不好。